2010年7月16日

國際貨幣體系與美國霸權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及由習慣和歷史沿革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國際貨幣秩序的總和"。到目前為止,國際貨幣體系共經歷了三種類型,即國際金本位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及當前的牙買加體系。每一種國際貨幣體系都對應著一個時代,是該時代國際經濟和政治發展的產物,同時又在時代的範圍內深刻影響國際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國際金本位體系主要反映了英國的利益,而佈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則對美國戰後霸權的確立、發展和當代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後兩種貨幣體系與美國霸權之間的關係。

一、佈雷頓森林體系與美國霸權地位的確立和發展

一)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與美國霸權的基本確立

1944年7月4日,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召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聯合國家和聯盟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議定書》、《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從而標誌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誕生。其主要內容是:美元和黃金掛,美國承諾以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官價(即每一美元含有0.88867克純金量)無條件向各國兌換黃金。各國貨幣根據其含金量確定同美元之間的匯價,各國貨幣含金量的變動超過10%,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MF)的批准。當匯率變動超過1%時,各國政府有義務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其貨幣同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成立IMF,各國可以根據其份額向IMF借款以彌補暫時性國際收支失衡,IMF有監督和協調各國貨幣政策的權利。IMF實行基本投票權和加重投票權相結合的投票方式。每個會員國的基本投票權均為250票,另按認繳份額每10萬美元增加1票。一般決議均依總投票數的過半數決定。但重大決議,如調整本國貨幣平價等,則需4/5的多數票通過。當時IMF的資本總額為88億美元,其中美國認繳的份額為27.5億美元,擁有總投票權的27%,所以,凡是重大決議如沒有美國的同意則無法通過。這一體系充分反映了美國的利益,標誌著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基本確立。

(二)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國霸權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就是美元霸權下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是在美國實力雄厚的基礎上形成的,反過來又為美國的霸權服務。

1.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使美國能夠控制他國的經濟資源。戰後初期至整個20世紀50年代的'美元荒"使美國實際上成了世界的銀行,國際貨幣的發行權被美國控制了,這就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創造了條件。"美國通過自己創造國際貨幣彌補逆差這種途徑,獲得了一種對實際資產的'自由,主宰權,也可以用這種權力擴大購買外國貨物、勞務及資產"。它還可以通過對外大量信貸和投資,影響他國經濟的運行,也可以利用美元作為武器來打擊競爭對手,以鞏固其霸主地位。如1949年美國逼迫英鎊和法郎相繼大幅度貶值。

2.高估美元、低估黃金的做法使美國獲得了額外的好處。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官價,是美國於1934年規定的。然而1934-1944年的10年間,由於國內通貨膨脹,美元在國內的實際購買力已經大大下降,但是美元對外價值仍然維持不變,顯然這就人為高估了美元。從理論上說,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對該國商品出口不利,然而,戰後美國高估美元的做法,卻給美國帶來巨大好處:第一,可以使美國出口商品獲得更大利潤。戰後初期,各國普遍生產不足,急需進口大量商品和物資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因此,美國的商品即使價格過高也不愁沒有銷路。第二,有利於美國的資本輸出。戰後"馬歇爾計畫"及一系列雙邊貸款協定正是在美元高估的情況下順利實施的,也鞏固了美國當時在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地位。第三,可以使美國廉價進口原料和其他戰略物資。第四,在各國普遍逆差的情況下,高估美元可以使美國用定值偏高的美元獲得更多的黃金。一方面,逆差國家必須用黃金進口美國的商品;另一方面,產金國必須按這一低價出售黃金,而當時有能力購買黃金的國家只有美國。結果使美國的黃金儲備進一步增加,到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已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75%,達到246億美元。

3.固定匯率制度也有利於美國控制其他國家經濟的運行。美國通過IMF要求各國將其貨幣的匯價在有利於美國的比例上相對固定下來,此後匯價變動若超過10%,須經1MF80%的投票權同意。由於美國擁有IMF20%以上的投票權,所以,美國實際上控制了IMF,也就間接控制了各國匯價的變動。而在當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通貨膨脹十分嚴重,國際收支也不穩定,匯價不可能維持不變,而且隨著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貨幣地位增強,同美元之間的比價也需要進行調整。實際上,當變動匯價對美國有利時,它也會逼迫他國進行調整。如1949年和1956年美國就曾兩度逼迫英鎊大幅度貶值。

4.通過IMF干預他國主權。當各國為調節國際收支而向IMF借款時,IMF會提出一些附加條件,往往是要求該國實行緊縮銀根、減少赤字、壓縮進口等措施,這顯然損害了該國的經濟主權,影響了該國經濟的運行。而1MF又是處在美國控制之下,借款數額及附加條件往往反映美國的意圖。另外,美國還利用雙邊援助和貸款以及通過IMF逼迫他國取消外匯管制,以實現匯兌自由化,從而為美國的商品和資本擴張進一步掃清障礙。如1947年英國根據美國的貸款條件,恢復了英鎊的自由兌換,結果,其黃金和外匯儲備急劇流失,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就減少了10億美元,從而使英國面臨著黃金和外匯儲備枯竭的威脅,英鎊的自由兌換不得不隨即停止。

(三)佈雷頓森林體系與冷戰的形成和發展冷戰是戰後國際政治領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

它的產生、發展同美蘇爭霸鬥爭密切相關,而國際貨幣體系領域的鬥爭作為美蘇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冷戰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美元霸權推動了冷戰的形成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蘇聯不願意參加由美國控制的IMF和世界銀行兩大國際金融機構,直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美國不明白為什麼已經參加佈雷頓森林協定的蘇聯突然退出,因為在這兩大金融機構中蘇聯已經佔有很大的份額,如在1MF內初次認繳的88億美元中,蘇聯可以佔有12億美元的份額,接近14%,這樣蘇聯的總投票權就僅次於美國和英聯邦。1946年2月,美國國務院給美駐蘇代辦喬治·肯南發去一封電報,要求他對蘇聯不願意參加1MF和世界銀行的行為動機進行分析,從而引出了著名的"八千字電報",促進了美國對蘇遏制戰略的出臺。而蘇聯原本就不打算接受美國任何約束,當初之所以參加佈雷頓森林協定,是為了向德國法西斯表示聯合國家的團結一致。實際上蘇聯拒絕參加IMF的真實原因是它不願喪失自己的經濟主權,因為根據1MF協定,1MF有權監督成員國貨幣政策的實施,而且1MF的貸款往往附有苛刻條件。這對當時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蘇聯來說不易接受,何況1MF又是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其次,雙掛勾政策和高估美元的做法也促使蘇聯退出佈雷頓森林體系。如果參加該體系,蘇聯不得不將盧布和美元掛勾,從而喪失自由變動匯率的權利。另外,蘇聯為重建本國經濟將大量從美國進口貨物,在缺少硬通貨的情況下,蘇聯只有用本國的黃金向美國兌換美元,而美元同黃金之間不合理的定價將使當時的世界第二大黃金生產國蘇聯喪失大量黃金。

再次,美國還利用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大量對外進行援助,建立軍事基地,發動侵略戰爭等。據統計,1946一1970年美國海外軍費、援助和貸款等"反共體制"花費共計2079.76億美元。而且,"隨著美國核威懾力量擴展到日本和歐洲盟國,美元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流通貨幣,對這種全球性結盟關係的鞏固起到重要作用,並成為美國霸權主義的基礎"。這些都增強了美國同蘇聯爭霸的力量。

二、當前牙買加體系與美國霸權的突出

20世紀70年代初,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各國未能就國際貨幣體制的改革達成一致意見,然而通過市場的發展和一些新的結構安排,國際貨幣形勢繼續在發生著變化。1976年1月1MF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的金斯頓達成了一個協議,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MF)理事會在此基礎上通過了1MF協定第二次修正案,從此國際貨幣體系便進入到牙買加體系。除了保留並加強了IMF的作用外,牙買加體系同佈雷頓森林體系存在一些重大差別:黃金非貨幣化;儲備貨幣多樣化;匯率制度多樣化;貨幣集團化迅速發展。在這一體系下,國際經濟環境動盪不定,世界經濟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在強大貨幣金融力量的支持下,美國的"軟霸權"明顯突出。

(一)牙買加體系與冷戰的結束

牙買加體系將各國帶入了動盪不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中。頻繁的匯率波動和國際儲備貨幣的多樣化使各國加強了相互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從而進一步壯大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實力。在這一體系下,"特裏芬困境"不再困擾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對世界和各國經濟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的國際金融機構,如IMF和世界銀行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牢牢控制;資本流動在全球範圍內加速,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西方占主導地位的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之中,美、日、歐等國的貨幣金融力量進一步壯大,其貨幣金融權力成為同海權和陸權一樣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其戰略性或政治影響力。另外,世界經濟也在這一體系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應接不暇的金融創新為各國經濟的發展不斷開闢新的道路。金融全球化(以資本流動為主)、貿易全球化的趨勢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加速。這一切都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同以前相比大為不同的變化。時勢要求各國作出相應的反應。然而,蘇東等國卻由於各種原因未能作出正確反應,最終導致本國的發展落伍於世界以及令人痛惜的悲慘結局。從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來看,蘇東在兩個方面受到嚴重影響:

首先,東歐各國貨幣不能同美元自由兌換,加上它們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因此,它們的產品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導致本國外匯收入較低。而在20世紀70-80年代,東歐國家為發展本國經濟,大舉向西方借債,強大的負債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本國經濟和政治形勢的惡化。如波蘭蓋萊克政府於20世紀70年代初上臺後,提出"高速度發展戰略",推行"開放經濟的戰略"和"積極的信貸政策",其基點主要是利用外資加速經濟的發展。結果到1980年底,波蘭欠西方國家的債務累計達230億美元,以後更是逐年遞增。然而由於本國貨幣不能同西方硬通貨自由兌換,波蘭出口商品技術含量較低,為國家創匯能力有限,導致國際經常項目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在本國經濟危機的衝擊下,波蘭1980年發生了大規模的全國工人大罷工,隨後成立了具有政治反對派性質的"團結工會"組織。同時,巨額外債也成為西方國家向東歐各國推行和平演變的重要手段。如波蘭"團結工會"雖不斷遭受打擊,卻最終成為合法政治組織並奪取政權,使波蘭成為西方和平演變的突破口。這其中,西方國家不斷利用債務問題壓波蘭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無疑起到重要作用。其次,由於蘇東各國實際上被排除在國際貨幣體系之外,本國商品也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從而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國際經濟的迴圈圈,最終導致本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封閉,同西方世界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如蘇聯在推行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戰略的同時,自我隔絕於國際經濟競爭之外,對外部變化尤其是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以電子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反應相當遲鈍。正如上文談到的,在牙買加體系下,不僅西方各國內部及時進行了調整,世界經濟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以,沒能及時跟上牙買加體系開創的新時代,從而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是蘇聯在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冷戰的結束又標誌著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勝利。

(二)貨幣金融權力及美國"軟霸權"的突出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到全球化和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明顯突出。如有專家認為,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實際上是一場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戰爭,是美、歐、日壟斷資本對金融權力的一場爭奪戰。"在這場金融動亂中,亞洲國家遭搶了,巨額財富流失,並由此觸發了政治動盪、社會動盪。日本被打癟了,經濟一撅不振。反之,富了美國,肥了歐洲"。"亞洲的這場金融風暴,帶動了亞洲地緣戰略格局的變化"。也有專家認為,東亞金融危機影響了冷戰後國際格局的轉型。透過這場危機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就全球層面而言是美歐潛在競爭格局的顯現;在亞太地區是日本、韓國、東盟群雄受挫的背景下,中美雙峰對峙局面的形成。而貨幣金融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突出起來,並成為一種可與傳統的海權、陸權相提並論的戰略權力。它是21世紀一切經濟關係和國際關係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誰掌握了金融權力,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儘管這種論斷還須斟酌,但不可否認,貨幣金融力量對當代和今後國際格局的演變必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當代貨幣金融權力突出的情況下,再加上冷戰結束後,IMF和WB等國際金融機構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美國獲得了一種比政治、軍事等"硬霸權"更為有效的"軟霸權"。儘管美國仍是世界最大債務國,仍長期存在巨額貿易逆差,產值也不過只占世界的1/ 4強,與二戰結束時的情形相比有天壤之別。但美國善於運用自身強大的力量,並借用別國的資源來提供所謂的國際"公共產品",如在美日之間,我們看到的是世界最大債務國對世界最大債權國的借重;在美歐之間,存在的是可以分攤美國負擔的夥伴關係。作為金融強國加上控制了IMF和wB等國際金融機構的美國,利用以貨幣金融權力為主要內容的"軟霸權"不斷打擊競爭對手和掠奪發展中國家。如利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和東亞金融危機的大好時機,以低價大肆收購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金融資產。如美國旅行者集團出資2200億日元,控制日興證券25%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美林證券也頗有收穫。在東亞金融危機中興風作浪的對沖基金背後實際上有美國多家大銀行的大力支持。從這場危機中牟取暴利的也主要是美國的金融機構。此外,美國還極力排斥和封殺其他國家在貨幣金融領域對自己的威脅舉動,如當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曾提出建立由它出資一半總額達1000億美元的亞洲貨幣基金(AMF),來幫助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但這一建議馬上遭到美國的反對,因為美國根本無法容忍繞開其主導的IMF,而且此舉還將增強日本在亞洲的金融影響,美國認為日本此舉是政治戰略涵義上的"脫美入亞",決不能容忍。總之,在當前國際貨幣金融領域互動大大增強的情形下,美國倚仗自己的這種"軟霸權"和以武力為後盾的"硬霸權",企圖建立美國治下的和平。亨廷頓在其《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引用另外一位學者對西方霸權的概括,指出了維護西方霸權(即美國霸權)的14項條件。其中擁有、操縱國際金融系統和控制著所有的硬通貨被分別列在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事實上美國正是通過控制IMF和WB等國際金融機構對其他國家施加極大影響,如冷戰結束初期,俄國之所以甘當美國的小夥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通過1MF和wB許諾向它進行的"休克療法"不斷輸血。近年來,在美國的積極推動下,北約成功實現東擴,這之中1MF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1999年發生的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之所以敢冒天下大不匙帶領北約轟炸南聯盟,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於它通過IMF向俄貸款45億美元,並由此栓住俄羅斯的手腳,使其無論怎樣都不會為了南聯盟同北約兵戎相見。可見貨幣金融力量在當代國際關係中具有的重要性。

(三)貨幣金融戰當前南北關係中的美國霸權冷戰結束後,貨幣金融權力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從近幾年的貨幣金融危機造成的後果看,貨幣金融權力對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產生了甚至比武力征服更為嚴重和深遠的影響。在這次東亞金融危機中,東盟諸國損失達數千億美元,印尼經濟甚至倒退了30年,菲律賓的國民財富也減少近一半。昔日的亞洲小虎如今已是傷痕累累。痛心之餘,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損失的財富到底到哪去了。從危機進程中對沖基金(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投機性的美國資本,而且它們明裏有美英政客當顧問,暗裏與歐美投資銀行勾結,在它們對亞洲發起的金融戰爭中,歐美的許多銀行向它們提供了內部情報與數百億美元資金。許多西方國家的大銀行都參與了從1997年10月開始的對港幣的輪番攻擊馬的狂卷殘雲,到危機後美歐金融資本對東亞的大舉進佔,其中的答案已顯而易見。難怪有專家稱,美國"打了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種種現象表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正進行著一場"新的殖民主義戰爭"。而這不僅同發達國家擁有更多的貨幣金融權力有關,還同當代國際貨幣體系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對世界及各國經濟運行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的1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仍被美國等發達國家掌控。因此,在爭奪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這主要表現為1MF的干預功能日益加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主權受到極大挑戰。仍以東亞金融危機為例,IMF在向求援國提供貸款的同時又提出了極為苛刻的的附加條件,這些條件一般都是:提供貸款,要求危機國採取財政和貨幣兩方面的緊縮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資並進一步穩定匯率,且還要求亞洲各國整頓金融機構,加速開放市場並邁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補貼等政策。而這些要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相當苛刻的,而且從內容上看,IMF的要求已遠遠超出了金融危機的範圍,如它要求受援國對外商開放本地金融市場:在印尼,1MF要求插手蘇哈托家族的生意;在韓國,要求廢除針對日本汽車的限制政策。實際上,這些以緊縮為主的貸款條件將使受援國不得不忍受高失業率和經濟嚴重蕭條的痛苦。接受這些條件也意味著該國部分經濟自主權的喪失。例如,"經過三次大的救援計畫,它(指IMF一引者注)成功地將泰國、印尼和韓國(也許還可以算上菲律賓)3.5億人的宏觀經濟政策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這正如《亞洲週刊》在一篇《警惕金融權力的全球支配性》的社論中指出的那樣:"80年代美國在雷根及布希政府(直到現在一引者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反映美國的意志和利益)的國際金融員警角色日益加重,並逐漸成為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執行工具。任何國家的金融體系被接管時,該國即失去借著金融決策制定經濟發展策略的自主性;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運作,國際垂直分工更加確定,更無法突破。"總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利用其貨幣金融力量發動貨幣戰、金融戰和通過IMF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走勢將是今後"新殖民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

總之,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國際合作的產物,從一開始,它們就滲透著大國的意志,是大國較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美國實力超群,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主要反映出它的利益。它對美國霸權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當代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情況下,1MF和貨幣金融力量在當代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在此背景下,控制了1MF和擁有大量貨幣金融力量的美國優勢明顯,所謂的"軟霸權"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更為突出。美國利用貨幣金融權力對其他國家進行貨幣金融戰也成為了當代國際關係的重要特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