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盯牢風險 無視收益

任何一筆交易都是由幾個步驟組成:決策、操作、再評估。決策就是要瞭解與之有關的因素以及對它們進行評估,找出平衡各種相互衝突因素的最佳路徑。成熟的決策首先需認定相關變數,然後將每一種變數與概率聯繫起來。這是一個分析過程,涉及主觀判斷。而最終的決策既反映了涉及到的所有客觀因素,也反映了決策者本身所特有的一些主觀素質,比如本能、經驗、感覺。我們可以向前輩學習如何認定變數,也可以學到如何將變數與概率聯繫起來、概率的計算與確定,甚至可以逐步瞭解看上去非常複雜難明的數學模型,"建模-代入資料-操作"是部分華爾街專業人士的慣用流程。但是,沒有人可以將自己的本能、經驗、感覺"輸送"給另一個人,這使投資決策千人千樣,個人稟賦迥異亦使投資充滿藝術性,不可複製,是最難言表的部分,也是決定成敗的部分。

在做出買入或賣出或保持原狀態的決定前,須盡可能多的掌握價格變動的或然性,以及各種變動所帶來的後果。比如對於明天的股價,永遠有三種可能:上、下、平。對於活在當下的人,未來沒有任何事能夠被證明是確定的。以為通過一些預測方法就可以預見未來,是對現實本質的錯誤認識,因為現實本身是複雜的、模糊的,依據這種確定性的態度做決策,看起來是為了追求最好的結果,但其基礎是相當脆弱的。若僅以某理論為依據得出後市看漲而買入是危險的。一個成熟的交易者是一個沒有成見的交易人,在看好後市而買入的同時,他也設置好保險絲,"停損"是較高級別的操作技巧,只知買賣沒有預設停損往往為災難埋下伏筆,所以在買賣時請考慮好反方向運動時的策略,久而久之就可形成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是斬斷風險的一把利刃。買或賣是非常確定的動作,在操作上必須有很強的確定性,但面對不確定的現實,在心理上不能單向思維。兩眼只看著利潤是很糟糕的表現,若股票按照預定方向運動,則利潤會自動送進口袋,無須關注,應該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反向運動的可能性上,每個優秀的交易者只與"風險"談情,絕不與"收益"說愛。當控制好風險,雖然並沒有獲取暴利的念頭,但暴利仍會不期而至;若經常想著"每週10%",不但目標難於實現,連本金亦漸漸流失。

決策的形成是有框架的,近年來我的文章已很少談及具體操作,對股市後面的運行亦惜墨如金。這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小生水平實屬"有限公司"級別,預測十有兩中已是超常發揮;其二,預測準確與否占最終獲利的"權重"並不如很多人想像中那般大,預測大約只占整個交易的10%弱,交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評估所有已掌握的資訊,嘗試判斷各種結果的成功可能性以及與每一種可能性聯繫在一起的收益和損失而獲得。因人而異建立各自的交易框架是獲利的基礎,這個基礎務求扎實牢靠,投資人一般急功近利,實用第一,看見一些人士鼓吹獲利的成功案例,就迫不及待地去追隨高手,但那些都浮於操作的表層。在交易上,停留在技巧層面的東西都是簡單的、難以持久的,理念類、思想類的才是交易持久勝出的根本。本欄只是想提供一些思考角度,在建立各自交易框架時,激發您潛在的靈感。雖然是同一個簡單的招數,一個新手和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師傅用出來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技巧層面的東西就是招數,真正要研究琢磨的是老師傅深厚的內功。沒有將交易提煉到哲學層面,沒有架構好系統框架,招數再漂亮也是花拳繡腿,給外行當熱鬧看還行,內行一看沒門沒道,一拳過來,就打趴下了。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結的這個網,叫交易系統。有了系統後,決策的制定就要看各人對局勢的感覺了。我們可能會放棄一項各種資料看起來都很有發展前途的交易,僅僅因為我們感覺不好,或者因為我們對其中涉及的一些人不信任。這種來自於經驗的感覺在做出決定中起的作用,和沒有一種分析框架、根據一種非系統的方式或根據本能做決定是完全不同的。寶鋼權證上市,雖然通過對歐美,特別是香港"渦輪"的研究,A股的發行價是比較"平"的,歐式使權證更可以不拘泥於正股價格,加大炒作空間,各項資料顯示值得操作,但最後我沒有玩,因為感覺不爽。格雷厄姆說:短期,股市是個"投票器",反映情緒和時尚而非理性。但長期來說,股市則是個"體重機",根據收入前景、財產、風險和其他基本因素評估證券價值。權證這個投票器,短期明顯失衡了,反映出的情緒和時尚太沒理性,我討厭自己變成一個搏鬥的傻瓜。

有了框架,下了決策,就可以操作。多少買(賣)、買(賣)多少、怎麼買(賣)就牽涉到資金管理了。資金管理本身是沒辦法帶來利潤的,它只是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手段,就像一個篩檢程式,將雜質、噪音排除掉,留下純淨的美味的部分。它是交易框架的組成部分,這個框架就像一個多層濾器,風險在每個環節都在減少。一次成功的交易通常有層次感,就像聽交響樂:大小提琴和絃如閨房輕述、耳鬢廝磨;鼓號齊鳴似濃情蜜意、激昂澎湃;突然眾音遁去,惟留鋼琴慢扳流水,則是床前一縷明月光照亮胸口一點紅砂痣。進場、加倉、平倉都要講究這種層次感,單筆滿倉平乏得令人生厭;單筆空倉是豕突狼奔、惶惶然作鳥獸散。糟糕的決策+優異的操作,攤子不難收拾;優異的決策+超爛的操作,可能觸發災難性後果;優異的決策+優異的操作,即便虧損也是合理,長期目標本來就打算小虧大盈,一次都不虧是不現實的;超爛的決策+超爛的操作,那就沒戲唱了。

除了層次感,風險回報的比率與放棄機會的次數亦是資金管理的範疇。套利的本質是,如果準確地估算了成功的可能性,那麼就會在大多數情況下賺錢,而且總的來看,交易是成功的。如果冒著6?1的風險,那麼每進行七次交易可預見到的風險就會發生一次,將會虧損錢。在另外一些時候,交易可能會由於無法理性地預測的原因(在進行估算時,這種可能性也需要考慮進去)而破裂。考慮到在交易中有可能會出問題的每一件事,然後試圖評估這些風險在我們的分析中所占的分量。拉斯維加斯是世界第一賭城,市內賭坊林立,幾乎每間賭坊樓上皆有餐廳,也可供住宿,餐廳食物比之街面上的自然高明許多,其中有間喚做"那波麗"餐廳,是自助式,食物品種"浩如煙海",對VIP一律免費,但小賭客則要付24美金的餐費。我友留學期,幾乎每週皆驅車百公里去那波麗餐廳打牙祭。24美金對於一個窮學生絕非可有可無數字,在我嚴刑逼供下,他終招認是用風險回報的數學模型去享用"免費午餐"。每次攜帶2000美金本金,在賭桌上包下六個席位,押大小,每注下兩元,共六注,輸了加倍,贏了就再從兩元開始,一個輪回最多九次,因賭坊規定"輸了加倍下注"最多九次,這裏隱含經濟學裏的"鞅"理論。以模型的或然率250次內勝出的概率大約是92%,因此他一般10分鐘之內就搞定24美金餐費,施施然離桌登樓享受免費午餐。若不幸連續九次加倍失手,則虧2000大元打道回府。所幸他老兄享受美食直至海歸回國亦未撞中那個小概率事件。

"那波麗事件"那般操作其實很難實現,賭場裏有太多的誘惑,心理又有那麼多"可入侵點",友人自稱每次上樓實在並非如我等外人眼中所見瀟灑自在,離開賭桌的一刻眼神兀自留戀不去,再來一把的念頭異常強烈。在誘惑中,在壓力下操作,心理容易失衡,有時候會忽視嚴謹的系統框架,傾向過於感情用事,但仍要盡力保持清醒和冷靜。在一項交易破裂後,最好要對它進行重新審核,以找出所疏忽環節。這就進入到再評估的範圍了,從操作一開始,參與者就隨著經濟和市場的變化而對擁有的頭寸進行重新評估。決定繼續持有現有的投資與決定再次進行投資是一回事。當市場變糟時,需要忘掉所遭受的損失,而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做一個新的期望值分析。即使這個期望值一直有吸引力,各項投資也必須維持在如果局勢繼續惡化,也能夠忍受很長時間的程度。面對各種頭寸進行禱告--在熊市中交易廳中常常會出現這類情況--不是應對逆境的明智之舉。凱恩斯說:"市場維持著不合理狀態的時間可能會比你維持著償付能力的時間要長。"心理和其他因素會造成持續時間很長的扭曲,即使市場已經下跌很多,而持有的頭寸看起來已非常便宜,繼續持有也許並非善策,所以非系統的被動等待局勢好轉,往往將自己拖入無底的套牢深淵。

近日重讀美國前財長羅伯特·魯賓的《在不確定的世界》有感,遂記之。正如魯賓所言:讀書與傾聽都是提升自己交易水準的路徑,我很幸運一直有機會拜讀和傾聽許多人談論他們的淵博見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