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是一種自願的買賣行為。它是通過以物易物或用一般等價物易物的過程實現的。交易者將多餘的商品賣出後,買入更需要的商品。通過交易,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律發生了作用。人們在財富增加的同時,提高了商品的效用,也間接降低了人類經濟生活中的整體風險,給社會文明與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在這之前,人類主要通過剝削或掠奪他人的財富來使自己變得更為富有。
在金融市場中,交易以一種更高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是一種以資金為媒介,用電子化的方式買賣某標的物合約,通過低買高賣的博弈手段來獲取風險利潤的過程。本質上看,這兩種交易的目的與效用是類似的。不同之處是,一般形式的交易在注重效用的同時,更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金融市場中的交易在注重價格的同時,更關注時機的把握與選擇。
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是,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伴隨著風險的。金融市場的首要特性就是風險與收益的對稱性,無風險就無收益;承受多少風險,獲取多少收益是金融市場中永恆的公理。在這個市場中,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其目的都是獲利。相信這是無人會質疑的一點。但是,金融市場並非是一台和諧的、能給每個投資者帶來財富的機器。這是一個多數投資者都可能損失金錢的地方。面對這樣的客觀現實,卻少有投資者能有清醒的認識。更少有人會相信自己就是那多數損失者中的一員。每一個試圖博取風險利潤的交易者,都相信自己是理性且聰慧的,是幸運且機敏的;相信無論時間多麼緊迫,情況多麼危機,他們都能夠冷靜地運用合宜的知識進行抉擇。其實,無論多麼自信,也不可能出現所有的人都高過平均水準的現象。有效市場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超越市場,所有的機會都會被投資者發現。在一定情況下,任何一種風險投資策略,都只能得到特定的收益率。與之對應的事實是,在金融世界中,最睿智的投資者也很難用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來長期地戰勝對手。今天的明星往往會變成明天的笨蛋。理性的經濟學家痛苦地發現,從長遠看,投資的期望值竟然是零。
在這個處處隱藏著風險的地方。投資者除去持有債券或存款以獲取穩定的低息收入之外,無論運用什麼策略,持有什麼合約,買賣什麼證券,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是收益人而不是損失者。從這個角度看,對不同的投資者,風險與收益又是不對稱的。在市場中,只有最善於承受有效風險的投資者才可能得到高額的回報。
在市場中,每一個投資者。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也可能被其他人的行為所感染。有人樂觀,就有人悲觀。樂觀者在普遍地高估價格,而悲觀者又會普遍地低估價格。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讓人沮喪的結論,對多數投資者而言,"期望的,總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市場中,每一個投資者都擁有過於自信甚至是自負的心理特徵,他們或者相信自己的運氣,或者相信自己的智商,或者相信自己在這兩方面都高過其他的投資者。雖然,這種病態的樂觀只能給他們投資行為帶來劣勢。但是,若從大處看往長遠想。就會發現,如果所有投資者都對自己的好運缺乏信心或者對自己的能力缺少自負時,世界將會因此變得毫無生機。在一個無人願意承受風險的社會裏,人類也將失去繼續發展的動力。
交易是選擇的遊戲。對同樣的問題,投資者的答案會隨問題方式的不同而變化。改變選擇的方式,就可能改變投資者感覺與行為。使投資者從風險的偏好者變成風險的厭惡者。一般而言,在涉及損失時,投資者是風險的偏好者;當涉及利潤時,投資者又會變成風險的厭惡者。
交易是博弈的遊戲。在這裏,每個交易者的命運都被其他交易者的意願與行為控制。都掌握在其他交易者的預期和購買力中。
交易是對人性弱點設置的遊戲。在市場裏,交易大眾的行為中永遠混雜著理性與非理性,恐懼與貪婪等各類情緒。只要市場存在,這種現象就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人性的自然反應。投資者在市場中最常見的弱點是情感。這是投資的大敵。情緒的變化經常影響投資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市場面前,多數投資者存在著認知困難。投資大眾經常無法完全理解也難於理性處理他們遇到的問題。
在這個隨時競爭、充滿流動的金融資本市場中,每個投資者都力圖比別人更明智,反應更快捷。在這裏,有速度才有優勢。當新的資訊出現後,沒有投資者會等待讓別人先行動。他們往往會一起行動,這將快速地改變價格。於是,任何新的資訊都會迅速地反映到價格上。這些不約而同的群體行為會在價格到達能反映新資訊的水準時停止。隨後,價格會以盤整的形式等待新資訊的到達。而資訊是隨機出現的,其結果就是,價格總是以無法預測的方式隨資訊變化。經濟學研究證明,隨機性是價格波動的基本特性。
價格如何波動,並不是僅僅由資訊決定。更是由投資大眾對市場訊息的反應決定。一個資訊出現後,投資大眾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有人看好,有人看壞,有人懷疑,有人樂觀,有人只在情緒上的反應卻不會付出行動。而在行動的人中,對市場的影響也會不同。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投資者,遵從什麼樣的投資理念。要清楚明白地一點是,預測的價值甚微。價格波動難於預測,一方面是價格波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會對市場先前的預測進行思考。然後相對應地調整他們的決策與行為。而這又會使預測者得出新的預測,此時,其他投資者又會再次做出抉擇。這種不斷回饋的機制與試圖猜測對方行為的遊戲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從這個層面看,投資獲利的要素不可能是預測,而是有沒有糾錯改錯的能力,有沒有概率上的優勢。
在這裏,孤注一擲是窮人或非理性投資者的專利;這裏的一個普遍現象是,越有優勢的交易者越不會去賭。越有錢的投資者越會是風險的厭惡者,雖然他們更有優勢也更能承受風險;在這裏,所有的投資者都更願意富有而不是貧困,但同時,富有的願望又會隨著富有的程度而減弱;在這裏,聰明的投資者從來不會過於自信。他們知道,交易是唯慎者才能勝出的遊戲。在這裏,資深的交易者都知道,你控制不了市場,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對投資者來說,交易在比出入市技巧的同時,更比風險管理的策略。市場由無數的對手組成。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對手。他們知道,對手是笨蛋的可能性甚微。在這裏,真正的笨蛋就是將對手示為笨蛋的哪類人。敬畏市場,尊重對手。是成熟投資者的普遍心態。
在總結眾多投資者的市場行為後,歸納出投資獲利的兩類策略:
一、價值發現;
此類投資理念的理論基礎是價格的回歸特性。在自然界,在人類社會,在一切同質的事物中,觸目可見的向均值回復特性為此類投資策略提供了哲學上的支援。這類投資者遵從的理念是相信價值,相信物有所值。他們遵從的信念是"樹長不到天上"。他們認為,在市場中,雖然價格永遠在變。但當價格偏離內在價值過多時,總是要回歸的。低買高賣、賤買貴賣是基本的投資策略。
經研究發現,以價值發現為策略的理論不適用或效用不高的原因有三:
1、過慢的回歸;因時間上的不配合限止了此類投資策略的成功。
2、過快或過強的回歸;回歸如願發生,但卻過甚過強,價格過了均值並不停止,又向另一邊繼續做偏向波動。另一種可能是價格以不重複或不規則的偏差在均值兩側波動;這使回歸特性失去了效用。
3、均值的變化;作為參照點的均值本身也並不穩定。過去的均值可能會被一個新的均值替代。
此類投資者還需要知道的一個問題是,市場的價格波動並不遵從理性模型的表現特徵。在多數情況下的價格波動都是反復無常的。價格波動的隨機性是令人可怕也讓人可惱的。同時,他們還需要明白的是,如果市場上那些不理智的投資者在數量上和財富上都大大超過了他們,資產的價格就有可能會偏離他們認同的均衡價格,並且可能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這將耗盡理性投資者的耐心。也會讓他們遵從的投資策略完全失效。
除此之外,這類投資策略無法回避的問題還有,金融工具的價格並不僅僅由價值決定,它也受其他因素制約,因其他原因而變化,被其他要素所左右。例如,時間,地域,交易大眾的情緒與非理性行為等都會對價格的變動產生影響。對認同價值發現的投資者而言,又將如何量化這些要素呢?
二、價格投機。
此類投資理念的理論基礎是價格在隨機波動中隱含的偏向性。"價格呈趨勢演變"的經驗類定理是此類投資者遵從的信念。他們信奉的是"博傻原理"。遵從的交易理念是低買高賣,對持錯改。他們給價格高低的基本定義是"新高為低,新低為高"。"逐強棄弱,追漲殺跌"是他們進出市場交易的基本模式。他們不相信價值,也不在意價格;他們關心的是時機的把握、風險的控制與資金的管理;他們相信,價格波動的特性是"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他們知道,最高明的預測就是見漲說漲,見跌說跌的幼稚預測法。假想未來和現在相似要比預言將來會有某種新的變化更易也更準確一些。他們並不在意預測的準確性。他們知道,在市場中,反應比預測更重要。風險控制比交易技巧更重要。他們相信,圖表說明一切。他們是看圖說話的行為者。他們知道,市場決定的價格才是最真實的價格。價格波動受交易大眾的行為回饋。在價格結構與形態的背後,隱藏著所有交易者的心理與行為模式。他們的交易原則是,本金大於機會,為了資金的安全,沒有不可放棄的機會;機會大於利潤,為了資本的繼續增值,沒有不可舍掉的浮贏。
這類投資者深諳交易本質,是市場中的賭客。也是讓其他投資者生畏的對手。唯一問題是,每一個優勝者,都會有一群的效仿者。這些新人更年青,更好學,也更努力。在零和的市場中,在有效市場特性面前,誰又能保證自己具有長期獲勝的優勢呢?
交易是選擇的遊戲。選擇始于信念。相信什麼,就能看到什麼;選擇什麼,就可能得到什麼;信仰什麼,就可能擁有什麼。理論上,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在這裏,唯一限制交易者發展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