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20世紀最偉大的金融家

注:本文是隨手寫成,對於一些重要的資料或歷史事實,並未特意檢查。如果需要援引文中的某些精確資料,最好還請查找原始資料,以免為作者之疏漏所害。

序言

金融家這個名詞,現在似乎已經過時了。準確的說,這個時代很少有人想成為真正的金融家。我們都說:"我想成為投資銀行家。""我想成為證券分析師。""我想成為商業銀行家。"或者"我想成為基金經理人。"但是,我們並沒有把金融作為一項終身的職業來考慮。每一百個投身金融界的年輕人當中,恐怕只有不到十個願意在金融界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

畢竟,金融是一項枯燥、複雜、工作壓力極大的職業。除了較高的薪酬,金融界似乎沒有什麼吸引年輕人的優點。對於想在商業界施展拳腳的人們來說,金融只是一塊敲門磚,等到積累了足夠的原始資本和人際資源,這塊磚頭就可以扔掉。這種想法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五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金融界並不像現在這樣浮躁。那時候,並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想用金融做自己職業生涯的敲門磚。在那個時代,投資銀行家和證券分析師的工資遠遠沒有今天這樣高,商業銀行家完全沒有自由活動的空間,基金經理人則經常被人忽視。但是,那個時代才是金融界真正的黃金時代。

CNBC的王牌財經記者大衛-法柏曾經不止一次對觀眾說,他非常懷念1980年以前的金融界(雖然他自己是在1980年以後才接觸金融界的),那時大家的心好象都是透明的,每個人都把金融當做一項事業。那個時代的證券分析師在偏遠郊區的平房裏辦公,投資銀行家和平民百姓一起坐經濟艙環遊世界,商業銀行家非常和藹可親,基金經理人則謙虛謹慎。總之,那個時代的金融界屬於金融家。那個時代的每一個金融從業人員都想把整個職業生涯貢獻給金融。

1986年,高盛公司只是一家默默無聞的二流投資銀行,但它的合夥人絕大多數都在這家公司連續工作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同樣是在這一年,北卡羅萊納國民銀行連美國前20名商業銀行的名單都排不進,但它的大部分中高層職員都在這裏度過了整個職業生涯。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金融家的理想。

今天,高盛已經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到了200名以內,北卡羅萊納國民銀行已經兼併了美洲銀行。但是今天,想在這些公司裏找到一個願意連續工作三十年的專業人士,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多數人都已經認可了金融是一塊敲門磚的說法。

金融本身的美已經被忽略了。為缺乏資金的人有效地募集資金,為擁有資金的人有效地管理資金,這兩項偉大的工作比政治家或軍事家的工作美妙得多,也有意義得多。但是,由於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緒,金融從業人員實際上已經忘記了他們的工作有多麼美妙。金融家與金融從業人員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是把金融作為一項終身的事業,後者則把金融作為揚名立萬的臺階。儘管如此,金融界仍然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地方。因為商業世界的其他領域的價值,都趕不上金融界的價值。在這個時代,所有行業都存在嚴重的浮躁情緒。不僅是沒有金融家,事實上也沒有企業家。每一件事情都是另一件事情的敲門磚,沒有一件事情被嚴肅認真地對待。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

如果那個時代的金融家生在今天,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根本不會投身金融界。但是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任何時代都能成為偉大的銀行家,偉大的分析師或者偉大的基金經理人。不為別的,只為他們心胸中對金融事業的無限熱愛與眷戀。

我們應該時刻記住,在任何事業中取得持續成功的動力,沒有別的,只有一條--對事業的愛。愛無止境。

歷史可能永遠無法教我們學會任何東西,但是歷史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這個乏味的時代和過去的偉大時代相比,究竟墮落了多少。

1J·皮爾龐特·摩根

J·皮爾龐特·摩根的名字的縮寫是J.P.Morgan。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家偉大的商業銀行(JPMorgan),他的父親的名字命名了一家偉大的商人銀行(MorganGrenfeld),他的兒子的名字則命名了一家偉大的投資銀行(MorganStanley)。如果沒有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J.P.摩根的名字本來應該一統金融界。那時,摩根本人已經逝世很久了。現在,連他的子孫後代都已經從金融界銷聲匿跡了。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記得,摩根在美國內戰時期不過是一個倒賣棉花和軍火的投機商。當時,戈德曼(Goldman)、所羅門兄弟(SalomonBrothers)和亨利·雷曼(Lehman)都在做類似的小生意。年輕時的摩根是一位渺小的人物,但更多的人只記得他年老的時候,在他去世前5年,以大無畏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挽救美國經濟時的場面。1907年,他坐在華爾街風暴中心的會議桌前,用殘存無幾的精力下達一道又一道命令。沒有聯儲的時代,他就是聯儲;總統去度假的時候,他主動代行總統的職責;紐約股票交易所陷入滅頂之災的時候,如果沒有他,就無法維持正常運轉。

我很想知道,在1907年秋天的那幾天(準確地說是那幾十個小時),當摩根獨自一人掌握美國金融命脈的時候,他究竟在想些什麼。所有的銀行家都誠惶誠恐地站在他周圍,等待他發號施令,然而他跟他們一樣,事實上只是一個普通的銀行家。他手中既沒有無窮的國家資源,又沒有神奇的點金術。如果他的意志稍有鬆懈,這個國家或許會滅亡。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數以萬計的喪失了一生積蓄的投資者在街頭痛哭失聲,成群的銀行家正在考慮應該以什麼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投資銀行和信託投資公司以驚人的速度關上大門,所有的援助都遠在幾千幾萬裏之外。更要命的是,這個國家居然連中央銀行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是站在風暴的中心,已經足以令人精神崩潰。而摩根不僅站著,而且站的很穩。由於風暴一直無法摧毀摩根的鋼鐵意志,所以風暴就這樣結束了。大家都得救了。

5年以後,這位偉大的摩根卻因為金融壟斷罪名,遭到美國聯邦政府特派員的訊問。這個場景應該被永遠地銘記下來。聯邦政府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事實上,摩根的確有操縱金融市場牟取私利的行為,這種事情在華爾街幾乎人人皆知。但是,摩根本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既然他曾經拯救整個美國,政府總不可能對這些小事斤斤計較。不過,聯邦政府的想法並不一樣。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一個法律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只知道聯邦政府準備拿摩根開刀。

政府特派員一再想從摩根口中撬出操縱市場和金融欺詐的罪證。這種罪證或許的確存在,但是摩根一直守口如瓶。最後,政府特派員問了一個非常幼稚地問題--他們問摩根,當他決定把錢借出去的時候,是什麼在促使他做出決定?或者說,在貸款的過程中,他最看重的是什麼?

摩根回答:"我決不會把錢借給一個我不信任的人。要知道,歸根結底,我投資的不是產業,而是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實際上已經耗盡了一切精力。摩根究竟對金融市場施加過多大的操縱或欺詐,至今仍是一個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國政府事實上殺死了摩根。這個油盡燈枯的老人很快離開了祖國,並死在了義大利。

在這裏,必須糾正世俗對摩根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偏見--他們都認為摩根是金融界的皇帝,也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摩根死的時候,只留下了8000萬美元的遺產。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留下的財富價值10億美元,而鋼鐵大王卡內基在捐獻大部分家產之後,仍然保留了大約1億美元。怪不得卡內基要感歎,這位金融天才不是一位特別富有的人。8000萬美元是遠遠不足以衡量摩根對金融界的貢獻的。

後來,摩根留下的天才的象徵--J.P.摩根銀行被美國政府強行拆散了,只因為政府必須尋找一個替罪羊,為1929年的大股災負責。既然整個國家的投資者都喪失了終身的積蓄,那麼J.P.摩根當然沒有理由逍遙法外。但是,每個人心裏都清楚,如果摩根還活著,大股災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或者將以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發生,不至於釀成蔓延數十年的慘劇。政府把一切責任都推在金融家頭上,但它並不明白,金融災難的原因不是因為金融家太多了,而是因為合格的金融家太少了。

2本傑明·格雷厄姆

本傑明·格雷厄姆於1894年出生於一個在商業經營和金融投資上都完全失敗的英國商人家庭。這個可憐的孩子9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這直接導致了格雷厄姆家族經營的陶瓷生意的破產;1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僅在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上虧掉了所有積蓄,而且欠下了巨額保證金。但是,這一切苦難都不足以把本傑明·格雷厄姆扔進終身貧困的深淵。他依靠自己打工賺的錢,艱難地讀完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學位──在任何一個時代,這都意味著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和一條無比光明的職業生涯。

家庭的貧困完全改變了格雷厄姆的一生。事實上,格雷厄姆的所有朋友都認為他適合搞學術,因為他極其熱衷於學習,擅長寫作,而且對數學極為精通。在20世紀初葉,大部分金融家都不怎麼懂數學,甚至連一些簡單的財務比例都算不清楚。那個時代的金融家熱衷於談論模糊的"消息"和"期望",而不是明確的資料和事實。格雷厄姆從年輕的時候起,就非常痛恨這種模糊的投資理念,尤其是不經過大腦分析、只憑熱血衝動的盲目樂觀的投資理念,因為他的母親正是因為盲目樂觀而變得一貧如洗。每一個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都會想到職業成功、一夜暴富和聚光燈下的生活,但是在格雷厄姆心目中,最重要的恐怕不是爭取變得富有,而是爭取避免自己的家族過去一再蒙受的苦難──投資失敗和破產。

所以,格雷厄姆終其一生都是非常謹慎的防禦型投資者,他所創造的"價值投資"理念與其說是為了爭取投資收益,還不如說是為了盡可能地回避投資風險。他喜歡數位,喜歡詳細的財務報表,喜歡被歷史檢驗過的規律;總之,他喜歡一切現實的和可靠的東西,也喜歡揭露隱藏在表像背後的事實。這種性格似乎更適合做一個金融學教授,而不是一個股票分析師。事實上,格雷厄姆本人一直渴望在大學教書,但是由於家庭實在缺錢,他只能選擇在喧囂浮躁的華爾街找一份工作。結果,這個喜歡數學的年輕人徹底改變了華爾街,並在若干年之後被華爾街的新一代基金經理們敬畏地稱為"華爾街教父"和"最偉大的投資者"。

(附帶說一句,格雷厄姆絕不是唯一一個由於缺錢而"被迫"投身于金融事業的偉大金融家。最近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喬治·索羅斯,這個匈牙利猶太人本來想做一位科學哲學家,卻因為家庭無錢供養,被迫做了一位元元交易員。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類似的例子。)

1914年,當格雷厄姆開始從事證券行業時,這個行業事實上只有一種成型的理論,即道氏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股票市場的波動是有規律的,由"大趨勢""小趨勢"和"微小趨勢"構成,每一個"大趨勢"又是一個更大趨勢的組成部分,由此變化不止。道氏理論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技術分析理論,完全不考慮某一家特定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而且,道氏理論不是專門為股票設計的,它一開始是用來預測經濟形勢的,此後又被廣泛應用於債券、商品等行情分析。股票被認為是一種低等級的債券,不是保守型投資者的選擇。雖然所有上市公司都已經開始公佈年度報告,但是很少有投資者真正按照年度報告中的資料做出投資決策。

1910-1920年代的年度財務報告和今天的財務報告有著本質的不同:格式非常不規範,模糊的空間太大,公司經常設法隱瞞利潤以逃避稅務;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財務報告無法體現複雜的控股關係,也無法對公司的投資進行準確的估價。在職業生涯初期,格雷厄姆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財務報告分析上,不斷發現著被低估的資產或被隱瞞的利潤,這些公司都是很好的投資對象。在華爾街混跡十多年之後,格雷厄姆已經名聲大噪,並成立了自己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這家投資公司存在長達30年,貫穿了格雷厄姆的大半個職業生涯,並取得了17%的平均年度收益率;在今天看來,這個數字似乎不算驚人,但其中包括了1929-1933年的大股災──格雷厄姆在這次股災中損失慘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錯過了1934年的反彈。對他來說,大股災意味著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作為一個如此小心謹慎、專注於防禦型投資策略的投資者,為什麼竟然還是無法避免損失?

經濟危機尚未結束,格雷厄姆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講授證券分析課程,這門課程一直持續開設到他的晚年。他在1934年出版的《證券分析》教科書中首先提出了日後被稱為"價值投資"的投資思想:首先,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帶有很強的投機色彩(格雷厄姆把股票市場形容為一個喜怒無常的"市場先生"),但是長期看來必將回歸"基本價值"(即公司資產和營利能力的實際價值),謹慎的投資者不應該追隨短期價格波動,而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價格低於基本價值的股票;其次,為了保證投資安全,最值得青睞的股票是那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場價格明顯低於基本價值的股票,這些股票能提供足夠的"安全邊際"。"市場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攙
雜物,它的表□{時常是錯誤的,而投資的秘訣就在於當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等待市場對其錯誤的糾正。"這句名言成為了價值投資者的最終理論基礎。

1949年,在美國又一次大牛市行情的前夕,早已功成名就的格雷厄姆出版了又一本重要著作:《聰明的投資者》。與《證券分析》不同,《聰明的投資者》沒有討論詳細的定價方法,也沒有糾纏於複雜的財務報表分析,而是用大部分篇幅討論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投資是建立在敏銳與數量分析的基礎上,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是臆測之上……投資者尋求合理的價格購買股票,而投機者試圖在股價的漲跌中獲利。"在美國股市每年漲幅超過10%的年代,格雷厄姆仍然建議投資者滿足於3.5%的年收益率,在事後看來,這或許過於保守。事實上,華爾街教父本人對華爾街已經感到厭煩了,既然他已經擁有了金融家所能擁有的一切──金錢,名聲,榮譽以及屬於自己的學術理論,繼續留在華爾街又有什麼意義呢?

1956年,在華爾街混跡長達42年的格雷厄姆終於退出了金融界。從此,他完全專注于金融教學和研究,並不斷發表他對市場的看法。就在這一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學生開始了自己的投資生涯。這個學生從六年前開始聆聽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課程,曾經得到這門課程的歷史最高分,此後又幫助格雷厄姆做了許多投資分析工作。後世將稱這個學生為"股神"和"奧馬哈的聖人"。他的名字叫做沃倫·巴菲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