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操作機會論

一、解讀機會

這裏將"機會"定義為:為獲利而操作的時機。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應該為獲利而操作呢?打開歷史走勢的日K線圖,我們可以看到,每次行情總是源於一次密集的整理。當整理結束,行情出現時就是很好的獲利操作時機,那時就是機會來了。

進而人們還發現,行情的長度與密集區的形態有關,而且成交量、均線、指標、時間、趨勢、K線等等因素的某種組合對認識和預測整理結束的時間及其後行情的發展很有幫助。日K線的歷史走勢圖就像是一本準確而生動的"史記"在它連綿不斷的K線圖上記錄下了每次行情出現前密集區的情況,歷史驚人地不斷重複著,密集區的形態也一次次重複著過去的故事,於是人們總結出頭肩頂、M頭、契形、旗形、菱形、三角形等等一系列技術圖形作為尋找和預測機會的依據。並根據這些圖形的提示進行操作。人們總能從形態中等來預期的收穫(只要你堅信不移)。遠的不說,我們來看黃豆0409。從5月31日到7月2日該品種走出了一個標準的契形,當大家都在傳言多頭主力要逼空時,走勢仍按技術要求急速下探前期低點的3150。無獨有偶,再看銅11月,在6月14日到7月19日也是畫出了一個契形,然後就急探起點。歷史的長河給了我們太多這樣的教育。可以這樣說:機會就在形態中。

二、分解機會

日線圖中完美的形態能夠成為我們抓住機會的提示,但是,當我們將日K線圖換成更大週期的K線圖來看,情況就不一樣了,如,日線圖上10條K線可以組合成一個機會形態,但在周線上只是兩條K線,而在月線上就僅是一條未完成的K線了。可見在較大週期的K線圖上看不出小單位週期K線圖中所顯示的機會。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不同週期的技術內容是自成體系的。就是說日線有日線的技術形態,周線有周線的技術形態,分時圖有分時圖的技術形態。儘管大家的時間長度不同,空間長度也不同,但都符合基本的技術原理和分析理論。所以它們運動的本質是一樣的,它們的形態的比例是一樣的。我認為這個結論是成立的。波浪理論受自然規律的啟發,認為價格的波動象海浪一樣有一定的規律,那麼與江中的浪,湖中的浪,甚至水塘中的浪是否相似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些浪

形成的條件是一樣的,並不因為其總規模大還是小而有本質的區別。據此可以認為,經典理論描述日線圖走勢的各種原理同樣可以運用到周線圖和分時圖中。自然界有個黃金比率,也在K線圖中發揮著約束作用,也是無論什麼時間單位的K線圖都要遵守的規律。以上結論解決的是認識問題,我們得到了這樣的認識:

1、周線圖中沒有行情不等於日線圖中沒有行情,日線圖中沒有行情不等與分時圖中

沒有行情。各自自成技術體系。

2、不同週期的K線圖都符合各種理論和技術分析原理。小週期K線的走勢是大週期走

勢的一部分,但其波動比率符合黃金分割率。

這樣的認識提示我們:你可以積極地在各種週期的圖形中尋找機會,但要注意時間和比率的區別,注意各個週期的技術體系的矛盾和協同的關係。

三、極端化的思考

數學上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將它極端化,採用微積分的方法就能夠得出解決的辦法。這是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

讓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我們使用的K線圖時間單位是100年,價格變動單位是1萬

元,結果如何呢?結果是沒有了艾略特,沒有了道*鐘斯,也沒有了江恩,沒有了一切

大師,只剩下一個點!當然這一輩子也就沒有了機會和虧損。如果我們使用的時間單位是秒,價格變動單位是1分錢,又將如何呢?哪就熱鬧了,暴漲暴跌,沒有盤整,分分鐘都是行情。

這個假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期貨操作,在大的時間單位裏出現機會相對是不容易的,值得操作的時機較少,在規定的時間單位裏保證金單邊波動的幅度相對不大。而在較小的時間單位裏出現的機會很多,在規定的時間單位裏保證金單邊增減的幅度相對很大。這可不是個無稽的假設。根據這一原理,你可以積極交易,大量的機會在等著你,只要你掌握好交易技巧,每天都有行情,每天都有錢賺。你也可以在做長線時心安理得地面對短期振盪出現的保證金的波動;你也可以長短結合,順著長線的方向建倉,當短線出現相反信號時將部分短線獲利盤平掉,而短線淺套的則不與理會,只當是長線籌碼的一部分。如果出現意外的反向單邊行情,而你又不能承受止損的心理壓力,哪也無妨,可以及時進行反向下單,儘管形式上像是鎖倉,可你別這樣想,權當是那些長線單暫且放著等待將來獲利,而你目前是在做短線。

只要你持積極主動的分析態度,不論長線短線,你建倉的成本就會比別人低一點,利潤就會比別人高一點,總體風險就比別人小得多。

四、把握機會

金融市場向來都有個"二八論",就是說,參與市場的人八個輸錢兩個賺錢。(當然,在某個時間段也可以有很多人賺錢的)。據說國外也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交易員要花五年時間輸掉200萬美元才能夠成熟。可見競爭的激烈。因此,來這個市場搶錢,你一定要象長跑比賽一樣,有進入第一梯隊的準備和能力,墊底的事情勸你別幹。但是,要達到看盤面的波動象看文章一樣的水準也確實不是幾年裏能練就的功夫。

如果要*自己摸索那就要*天賦和運氣了,否則摸到斜路上去就要兜很大的一個彎。也有一種捷徑:不當大師當工匠。就是精心研究幾種形態、幾種方法,當機會出現了才做。古時候有個程咬金,不懂十八般武藝只會三板斧,不是一樣是戰場上的一員猛將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