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便從廣東傳來非典型肺炎大規模流行的消息。一時間,從南國到北疆,"肺炎"、"板藍根"、"搶購風"等成為了人們在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話題。
作為證券投資者,研究大眾心理是我們的必修課。因此,本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折射出的大眾心理以及有關的流言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回味。首先,我們有必要對於其中的流言現象做一番研究。
一、關於流言、謠言及傳言
(一)流言、謠言及傳言
按照社會心理學的定義,"流言"是人們相互傳播的、無法提出任何值得相信的確切依據的一種特定資訊。
謠言則與流言不同。謠言是流言的一種,謠言是惡意的攻擊,是謠言製造者刻意捏造、散佈的假消息。
流言與謠言的區別在於動機不同。其共同點是二者都缺乏明確而可靠的事實根據,但都能廣為傳播。
與流言和謠言有關的另一個概念是"傳言"(或稱"傳聞")。傳言不同于流言,根本區別在於所傳播資訊的真實性:傳言中的資訊可能是正確或不正確的,有依據或無依據的,流言則是指不正確無依據的資訊。
流言、謠言與傳言在傳播過程中很難明確加以區分,在未經證實之前,我們難以確認一則傳播中的資訊究竟是流言、謠言,還是傳言。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以流言為物件,對其基本性質、基本規律和功能等進行粗淺的研究。
(二)流言的基本性質
流言具有口頭性、新聞性、公眾性三大特點。
所謂口頭性,是指流言的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頭交流來加以傳播的性質。網路時代大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便捷。不過,網路的普及也為流言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網路已成為各類流言傳播的主要場所。
所謂新聞性,是指流言的內容經常是離奇古怪的,聳人聽聞的,是社會公眾最為關心和最渴望瞭解的,因此才會在人群中形成一個流言的"傳播場"。這裏所說的新聞性,是指在大眾傳媒之外的、通過非正式傳播途徑、無事實依據的小道新聞消息。
所謂公眾性,是指流言的傳播必須包括"編傳聽信"四個環節,這意味著一則流言必須通過至少一個單元的完整人群才能完成,流言傳播的範圍總是帶有公眾的性質。
股票市場是公眾廣泛參與的場所,也是充斥著流言的場所。每一次金融風波的發生及股市暴漲暴跌中,流言都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三)流言的基本規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與L.波斯特曼在《流言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有關流言基本規律的著名公式:R=i*a。其中,R(Rumor)指流言,i(important)指流言的重要性,a(ambiguous)指流言的不明確性。注:該公式同樣適用於傳言(傳聞)。
上面的公式指出,流言的流布量同問題對於當事人的重要性及有關其命題的論據的不明確性的積成正比。
舉個例子,近兩日在網上多次看到同一則消息:"最新披露南方證券2001年虧損近百億。"眾所周知,2002年前後,有關南方系巨額虧損、面臨破產的消息在市場中廣為流傳。2002年,經過增資擴股的南方證券在市場上表現搶眼,其旗下哈藥集團、哈飛股份等牛股更是被某些市場評論人士視為新贏利模式的代表。毋庸置疑,南方證券仍然是市場中舉足輕重的主力機構。那麼,上面這則消息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
首先,這是一則流言(說是傳言也未嘗不可);其次,流言的重要性i:這則流言給我們一個信號,即對市場有著重大影響的主力機構的經營狀況不佳;再次,流言的不明確性a:流言中說南方2001年虧損近百億,而不是2002年虧損多少。這似乎在暗示我們,儘管有哈藥和哈飛的大牛行情,南方目前的情況仍不樂觀。推而廣之,大機構的情況仍舊悲觀,整個市場情況仍不樂觀。
(四)流言的兩大功能及後果
流言具有迷惑和煽動兩大功能。一則流言可以分別具有迷惑和煽動的不同功能,也可以貫穿著從迷惑到煽動兩種功能的轉化。迷惑和煽動分屬兩個層次,具有級別上的差別。
迷惑功能會使流言接受者產生迷惘、不安、猶疑、動搖等等消極性的心理效應,而煽動功能則會使流言接受者產生不滿、憤慨、激動、宣洩等等積極性的心理效應。無論是迷惑還是煽動,最終都可能由心理效應引發為社會效應,產生巨大的破壞力。無論是迷惑還是煽動,流言的傳播都是借助了社會心理的"共振效應"來達到其目的。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證券市場是個利益場,流言和謠言夾雜著各種傳聞充斥整個市場,令人真假難辨。對於管理層和媒體來說,及時、客觀、準確地披露資訊就成為一項事關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工作。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政府是資訊源,應該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為標準,及時、真實地提供資訊,而不是以是否符合某些主觀臆斷的東西為標準來公開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是新聞傳播的管理者,應該引導、調控新聞媒體對事實加以解釋,支持而不是限制傳媒發揮其功能。
(五)流言傳播的影響因素
流言是以個體為載體,通過傳播和流布而形成一種群體行為。影響流言傳播的有三個變數因素:群體、個體和情境。這三個變數因素對於流言的傳播所需要的遵從行為的發生有著極大的關係。(具體內容略)
二、"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有關心理現象及其啟示
(一)從眾心理
對於本次事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從搶購藥品到搶購生活必需品,最後釀成搶購食鹽的風波反映了一種從眾心理。我們知道,個體在群體中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在非典型肺炎大規模流行的背景下,民眾的心態可能處於一種驚覺的狀態,從搶購白醋、板藍根到搶購食鹽,正說明瞭民眾心理處於比較薄弱的時期。而個別商家有意無意的引導和利用,激發了這種心理狀態,最終從最初的少數個體行為發展成為群體行為。
事實上,最初的購買食鹽者可能是出於需要或其他目的,但這種行為在激發因素(如社會情境、流言等)的引導下帶動了群體中其他個體類似行為的產生。最終,從眾心理導致了這場盲目搶購風波。
(二)流言與傳言
我們在前面分析過,流言(謠言)與傳言不同,流言是不真實的,無法證實的,傳言則是有真有假的。在本次事件中,儘管政府後來公佈了情況,但沒有對流言(謠言)與傳言加以區分,一些報紙甚至一口咬定病情消息是謠言。公眾沒有得到準確真實的資訊,得不到正確權威的解釋,雖然政府出來說話了,但沒有平息公眾的恐慌心理,並危及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及報紙的公信力,導致了進一步的非理性搶購行為。
從前面提到的奧爾波特的著名公式R=i*a可以得知,流言(包括傳言)的傳播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人們心目中流言所傳播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們關注的重要事件資訊不明確。人們對事件越重視,資訊越不明確,流言的流量就越大,影響就越廣。
這次非典型肺炎的傳言之所以產生廣泛的影響,首先是因為傳言中的病症關係到人們的健康甚至危及人們的生命,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威脅人們肯定異常擔憂和關注。其次是因為正規管道的消息發佈不及時,一般民眾又缺乏必要的醫療和藥物知識,事件的不明確程度很高,自然會造成傳言氾濫,令人們在從眾心理下採取盲目行動。
(三)啟示
"非典型肺炎事件"對於我們研究證券市場中群體心理運動及流言(傳聞)現象有著很好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是能夠形成群體的地方,群體心理的運動總是驚人地相似,這也許就是人性的弱點。
市場中不乏類似的例子,有興趣者不妨對照本次事件比較研判。個人認為,最近比較經典的案例是2001年的"裕興舉牌方正事件"與2002年的"太太藥業舉牌麗珠事件"。
如果說對付此類突發事件有什麼好辦法,我覺得還是那句老話:保持獨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對於那些小九九打得精到的人,大眾的恐慌心理給他們以渾水摸魚的機會,比如囤積並哄抬板藍根和食鹽的價格。只是這樣做有發國難財的嫌疑,鬧不好還會被工商部門查處,甚至被有關部門以破壞安定團結大好局面的罪名說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