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席勒:使美國再度偉大 不能只是口號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7/01/21 04:58

「使美國再度偉大」是美國總統川普的選戰口號,如今也深印在美國民眾的腦海中,但要怎麼落實這個空洞的口號,迄今仍不得而知。

「偉大」一詞並無明確定義,也不確定美國史上有那一個時刻是真正偉大。從經濟觀點來看,我們不應該談國家財富,因為現在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裕。依據聯準會(Fed)的數據,美國家庭的平均財富淨值已達到歷史高點。

然而,財富分配已明顯改變,貧富差距大幅擴大。從1980到2014年,所得較低的半數人口25年來實質所得僅提高21%,而最富有1%者的所得卻增加194%。正因如此,川普的口號才能夠打動傳統工業區的選民,因為這些人原有的良好工作機會已經消失。但若要強迫雇主恢復或維持這類工作機會,也不盡合理,而且要創造新的高薪工作機會更不容易。



「使美國偉大」絕非僅限於創造就業一端,也超越提高財富的層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鉅著中,便不相信光靠金錢就能確保國家的地位,也不同意人們心裡只有確保財富一項動機,認為這是「道德敗壞最普世的肇因」。他強調,正派的人應該追求的「不只是讚譽,而是值得讚譽」的真成就。

令人驚訝的是,「使國家偉大」卻成為歷次總統選舉的核心議題。例如美國前總統詹森在1964年宣揚「大社會」理念,強調不僅要締造一個富裕且強有力的社會,還要能創造公平的機會與實現。正如詹森所言,每位美國人的機會的確不平等,尤其對一些失去工作或只能做兼職工作,或非自願提前退休者而言,更是如此。

但光靠政府的干預不能成事,甚至可能使情況更糟。採取保護主義政策,並懲罰輸出就業機會的廠商,並不能讓一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美國人獲得長期就業。大幅鬆綁環保、社福、健保等法規,或降低美國的全球化程度,或許可提高國內消費,但也將使美國遭致更嚴重的損失。

「偉大」所反映的不只是經濟繁榮,而是擁有一種氛圍及社會環境,能使生命更有意義。借用詹森的話,「偉大」不僅限於滿足「身體的需要及商業性的需求,還須包括對美的嚮往,以及對社會的渴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