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過去十年中國未出現有競爭力的企業


日期:2013/06/27

當下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企業家們該如何應對?我在與一些企業家交流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期待的聲音:"國家會出什麼樣的政策推動經濟增長?"

固然在過去20年,中國企業靠政府出臺刺激政策熬過了一個個低谷期。但如今,地方政府負債率高,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刺激經濟政策難再力挽狂瀾,"等待政府出臺政策"的心態亟待改變。企業不能指望政策,而是要修煉內功,把產品做好。

城鎮化並不是拉動此輪經濟增長的關鍵,資源的重新配置--限制政府花錢,讓老百姓有錢花,才是關鍵。目前的稅制改革減少的稅收如九牛一毛,在我看來,要動真格,先減稅1萬億元,(其實這不算多,只相當於中國GDP的2%。)例如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可從45%降到25%。中產階級是未來社會穩定的核心人群,他們才剛站穩腳跟,個人所得稅就將他們一腳踩死。


看空城鎮化、城市群

在很多人看來,城鎮化是拉動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關鍵,其實不然。發改委公佈的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2.6%,事實上,中國的城鎮化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

中國城鎮化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造房子。截至去年年底,全國住宅用地中在建面積26.16萬公頃,未開工面積10.05萬公頃。按照每人平均25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僅計算在建面積,也足夠10億人居住,中國的房地產已經過剩了。實際上,人口依舊朝大城市聚集,現在的農村幾乎看不見青壯年的身影了。

最近,又耳聞"城市群"的概念。所謂城市群,就是幾座城市的聯合體,這並不能扭轉空城景象。以日本為例,新幹線的建成聯通了東京和一些小城市,卻沒有如想像中帶動小城市的發展,更多的年輕人離開家鄉,來到了東京。由此可見,城鎮化未必能推動中小城市經濟的發展,反而可能加速其衰落的進程。"城市群"的熱炒是為了炒高房價。

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靠地吃飯成了慣性思維。企業同樣如此。許多公司表面上有很多盈利模式像食品加工、物流運輸等,深究下去,其實是靠土地盈利的。細看上市公司的報表,不少盈利較好的背後都在搞金融、搞土地。

近年來,房價之所以節節攀高,關鍵在貨幣超發。2009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中國佔近一半。今年3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已達103.61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

與中國房地產緊密相連的是貨幣供應量和供求關係。我認為中國的樓市高點已經過了,因為中國出口高增長和貨幣高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中國貨幣增加能有10%就不錯了。中國房地產業已進入長遠的熊市,像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房價升值的可能性還有,但對中國整個房地產市場就不要再做升值夢了。如果手上有空房子,現在趕緊賣了。拿這筆錢,辦一家真正的公司。

慢增長是挑戰也是機遇

2008年金融危機是個重要的拐點,世界經濟尤其中國經濟從高增長轉入低增長階段。

如今,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模式依賴市場需求,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就難以存活。其背後的原因是公司生存根基不牢固,只不過,這個問題一度被高增長高通脹的飛速發展所掩蓋。中國經濟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公司也需要在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上轉型。

過去十年,中國沒有出現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名的中國企業都是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現在不少公司的盈利模式通常是先負債經營,如向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等,通過杠桿效應提高企業的每股利潤,等待市場需求暴漲的時候大賺一筆。公司間的同質化現象很普遍,這種模式長遠而言不會成功。

當下很有意思的一個現像是,中國企業家變成了電影明星,隔三差五齣現在雜誌封面、人物訪談節目。在中國,到處自我宣傳有一定的經濟意義--出名可以借錢。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公司收購海外公司是通過借錢進行的,這種經營模式都是在玩資本遊戲。

企業家不務正業,難出好公司,對經濟也有長遠的負面影響。一輪跑馬圈地結束後,企業家的出路在哪兒?

事實上,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企業家能做的事還很多,關鍵在於中小企業要找到自身價值。舉個例子,當下食品安全問題人人自危,這就是商機。如果有家公司能做出真正的放心食品,何愁不發財?其實機會非常多,中小企業需找到自身價值,做自己專長的事情,並堅持不懈,十年磨一劍。

我對中國的未來還是非常看好的。老百姓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在全球而言生產力很高,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機場出票員、超市收銀員工作效率比國外的高,勞動力成本卻遠遠低於國外水準。

中國經濟的命根子--對外貿易也依舊強勢。中國加入WTO後,世界製造業向中國轉移。雖然如今貿易增長減緩,但相比東南亞的基礎設施落後,中國在貿易方面仍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一些化工製造行業回流美國的現象也僅為特例,不會對中國造成較大威脅,畢竟中國一個工人一年的成本為6000多美元,而這只是美國工人一年的醫療成本。

政府應大刀闊斧減稅

這些年,不少企業要賺錢都想著找政府,拉關係。整個市場機制被破壞了,行業核心競爭力不是產品,而是與官員的關係,經濟效益自然下降。

回歸市場機制,同時要把錢給老百姓花,好的企業自然會出現。刺激政策的壽命越來越短,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是減稅,減得少也不會對經濟有影響。要動真格,先減1萬億元。其實,1萬億元也不算多,只相當於中國GDP的2%。個人所得稅稅率從45%減少到25%,從而有利於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3%左右,這樣就能降低物價,拉動老百姓的消費。

有些地方政府總是哭窮,那是因為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把太多錢花在低效益的地方。其本質問題在於政府攤子太大,官員太多,項目工程自然就多。改革的核心是限制政府花錢,資源重新分配。

人民、市場、政府三者關係調節好,經濟增長自然好,雖然速度不快,但這是高品質的經濟增長。如果再把食品安全問題、空氣品質等環境問題解決了,憑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海外優秀人才自然流入,優秀企業也會來尋求合作。十年內,中國就可以變成世界中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