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避稅... 失樂園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3/03/26

賽普勒斯危機無論最後如何收場(我們知道場面會很難看),有件事似乎可以確定:目前,而且很可能未來數年都一樣,這個島國將必須對跨境資本流動採取相當嚴格的管控。事實上,等這篇文章見刊時,管制措施可能已經到位。而且不只如此:視情況演變,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要求賽普勒斯徹底執行管制,一如先前對冰島的要求。

這是值得注意的發展。賽普勒斯的輝煌時代將因此告終-賽國過去10年間大肆推銷自己是有錢人的避稅天堂,招徠他們將資金停駐於此,完全不問來源。另一個更重要的時代-全球近年視為常態的資本流動不受限制-也可能一併沒落。

情況並非一直如此。二次大戰後20年間,限制資本跨境流動曾被視為良策;在貧窮國家十分普遍,大多數富裕國家也看得到。例如,英國直至1979年都限制居民向海外投資;其他先進國家至1980年代還有所約束。連美國在1960年代都曾短暫限制資本外流。



但這些限制後來消失。某種程度反映出,資本管制有潛在成本:額外的文書作業、企業營運較為艱困,以及會對經濟成長造成負面衝擊(儘管並無數據可資證明)。另一原因是自由市場論崛起,認為金融市場想跨境移動資金,必然有它的道理,政府不該從中作梗。

結果,出手限制資本流動的國家被大加撻伐,如1998年禁止資金外逃的馬來西亞。

但事實上,資金流動不加限制,反而愈來愈像一場失敗的實驗。

二戰後逾30年間,幾乎從未發生過我們現在已十分熟悉的金融危機。但1980年以來則是一長串:1982年有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出狀況。1991年是瑞典和芬蘭。1995年,墨西哥再陷危機。1998年,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南韓。2002年,阿根廷二度出事。加上近來連環爆出的冰島、希臘、西班牙、義大利,和賽普勒斯。這些危機可有共同之處?俗見指為財政揮霍,但此說僅適用於希臘一國。更好的解釋是銀行家胡作非為;他們在智利、瑞典和賽普勒斯,扮演一定的角色。判斷危機即將發生的最佳工具是外資大量流入:在大多數案例中,危機的根源在於海外投資人爭相投入,再驟然湧出。

第一個注意到全球資本自由來去和金融危機盛行有相關性的人,當然不是我。哈佛大學教授羅德里克(Dani Rodrik )1990年代開始示警。但直到最近,還有人主張這類危機只限於較貧窮國家,富裕國家則無此憂。歐洲連串事件證明那只是自我安慰的想法。

不只歐洲而已,過去10年,美國也經歷由外資助長的大型房市泡沫,以及泡沫破滅後的痛楚。由於美國借貸都用自己的貨幣,所以減緩了衝擊程度,但這仍是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現在如何是好?我不期望看到資本可隨時任意來去的觀念一夕失寵。但可能出現逐漸修正,各國政府將出手干預資本流入速度和流出比率。全球資本主義正要開始變得較不全球化。這也無妨。大量資本跨境流動不如現在容易的舊時光,現在看來還挺不錯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