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一個關於融資的矛盾時代



來源:華爾街日報/David Wessel
日期:2013/02/28 13:50

自2008年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破產引爆金融危機以來已過去近五年。現在看來再清楚不過的是,當時存在過度冒險以及借入過多貸款問題,大型金融公司尤其嚴重。全球經濟直到目前仍沒有完全擺脫危機影響。

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不希望重新回到2005年前後的瘋狂環境中。過多的融資會危及經濟健康。但過少的融資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頗具前景的投資無法獲得資金,消費者也無法獲得住房或教育貸款,經濟增長將因此放緩。

那麼究竟要多少融資才足夠呢?

銀行家抱怨稱,金融危機之後監管過多以及利率持續偏低使得放貸失去吸引力。但對金融危機記憶猶新的分析師和決策者們擔心,市場的某些領域再度出現了愚蠢的冒險行為。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覆蓋183個國家的數據庫顯示,全球債券(包括私人和公共部門)以及股票總量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在2007年達到頂點,隨後大幅萎縮,目前則回升到了2000年時的水平。



按照這種衡量方法,在20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頭10年初,全球融資的年增長率接近8%。這個增幅的大部分(超過三分之一)來自用用於進行更大押注的大型融資。

麥肯錫在將於週四發佈的全球融資概況中估計,截至2007年,金融機構的借款規模已擴大至其他企業發債規模的五倍,甚至超過了政府債券市場。

融資的社會價值並不在於推動華爾街的投機或者讓交易員和對沖基金合作人變得富有。相反,融資的意義在於將全球範圍的儲蓄投入到未來可能帶來回報的投資當中。

但在1995至2007年間的全球融資增幅中,僅有約四分之一流向了家庭和非金融企業。其餘則流向了大型金融企業或政府,其中一些融資確實也用於基礎設施、教育和其他投資。

但金融危機接踵而至。自那時起,全球融資供應的年增速低於2%,而增幅的大部分來自政府為避免全球經濟遭受金融危機餘波影響而進行的借貸。

富裕國家的銀行業已對業務進行收縮。歐洲銀行業發放跨境貸款的意願不斷下降;圍繞歐元前景以及國家政府穩定性的擔憂也已導致長達10年的金融一體化發生逆轉。在新興市場中,股市和債市的成長(過去一直是經濟成熟的可喜跡象)已基本停滯。

與此同時,有跡象顯示大型融資已擺脫回落的態勢。通過舉債實施的大規模企業收購(但其中一些交易仍有危機前的特徵,例如利息以借據而非現金的形式支付)重現﹐同時對垃圾債券的需求飆升。

那麼現在該如何應對呢?

麥肯錫給出了兩個情境。

第一個情境下﹐近期趨勢將持續,總金融資產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仍將保持穩定,甚至會略有下降。政府重新制定金融監管框架的決心有所動搖,而各國充滿矛盾且冗雜的監管規定也使銀行業受到拖累。跨境資本流依然低於危機前的水平。那些資本市場深度和發展程度不足的新興市場則裹足不前。

市場重現2008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將降低。但信貸緊縮使需要融資進行擴張的企業以及未來可能帶來回報的基礎設施、研究和教育投資遭遇飢渴;全球經濟的增長依然非常緩慢。

第二個情境中﹐優良的融資增多,而不良的融資減少。全球政府完成監管框架的制定,從而避免危機重現﹔該框架能確保銀行業資本金充足,但又不會不敢承擔適當的風險。政府清楚如何關閉、而非救助陷入困境的大型跨境銀行。政府允許銀行的規模變得足夠大,以服務於跨國企業,但又不至於讓整個系統面臨風險。政府為國民經濟提供保護,但又不會給競爭或國家間的資本健康流動製造壁壘。

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力將發生轉移,以找到新的、更好的途徑來引導信貸流向中小企業和新興市場消費者。

美國境外的債市將實現成長,從而降低流經大型銀行的融資的份額。那些阻止退休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進行境外投資的過時限制也將被廢除。外商直接投資欣欣向榮,從而使有助於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的創新得以普及。

這是一個關於融資的矛盾時代,情況也確實如此。融資幾乎帶來了毀滅性影響,但沒有它,經濟又無法實現繁榮。

這就像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電影《安妮‧霍爾》(Annie Hall)的結尾所說的笑話一樣。

片中一個人走進精神病醫生的辦公室並說:“你好醫生,我的兄弟瘋了!他認為自己是一只雞。”然後這位醫生說:“那你為何不讓他來看病?”隨後這個人說:“我也想,但我需要他下的蛋。”

(編者按﹕本文作者David Wessel是《華爾街日報》專欄“Capital”的專欄作家。該專欄著重分析經濟狀況、以及影響全球生活的其他事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