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追星族為何會如此狂熱﹖



來源:華爾街日報/Melinda Beck
日期:2012/07/06 08:01

康涅狄格州麥迪遜(Madison)的15歲女孩愛瑪‧里夫斯(Emma Reeves)參加過兩次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的演唱會﹐她談到這名18歲的流行歌手時說道﹐“說到他對我的吸引力﹐當然就是他長得英俊。你很難找到一個既成功、又親和﹐而且還關心別人的人﹐他就具備所有這些特質!”隨著比伯最新專輯《相信》(Believe)的發佈﹐借用疾病的嚴重程度衡量﹐“比伯熱”已經算得上是一場全球性的流行病。

相較於以往爆發的追星熱﹐如今科學家們對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女為何如此痴迷於一些音樂明星有了更好的瞭解﹐同時唱片業對這種現象的利用也比以往更嫻熟了許多。專家們稱﹐為偶像傾倒的“B寶粉”的家長們大可放心﹐那些看似歇斯底裡的群體行為實則是青春期一個並無害處的發展階段。音樂史學家稱﹐早在甲殼虫樂隊(Beatles)、貓王(Elvis)和弗蘭克‧西納特拉(Frank Sinatra)出現之前﹐19世紀鋼琴家兼作曲家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的瘋狂女粉絲們就曾把自己的衣服脫下扔向他﹐甚至還為了他的幾縷頭發發生爭奪。



神經學家丹尼爾‧萊維汀(Daniel Levitin)指出﹐聽自己熟悉的最喜歡的歌曲能夠刺激多巴胺的分泌﹐這種神經遞質與愉悅感和上癮存在關聯﹐它給人帶來的快感如同吃了巧克力或者是嗜賭成性的賭徒贏了錢一般。萊維汀博士是《大腦音樂電台》(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一書的作者﹐在轉行研究神經學之前是一名唱片製作人﹐他的實驗室位於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他在實驗室中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觀察了音樂刺激多巴胺分泌的過程。

萊維汀博士的研究還表明﹐在青春期形成的音樂品位會成為大腦內部的神經回路系統的一部分﹐因為這時正是某些神經傳導通路正在強化、而其他一些神經傳導通路被擠掉的時期。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常常會懷念自己在十幾歲時所聽過的歌曲的原因所在。

專家們稱﹐男孩們也會在這個人生階段形成自己的音樂品位﹐但是女孩們會更加容易迷戀流行歌手﹐因為這時她們的浪漫情懷和性意識已經開始萌動﹐這些感覺既讓人陶醉又讓人害怕。喜歡自己不可能遇到的明星則是一種從安全距離嘗試這種感情的一種方式。鹽湖城威斯敏斯特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的社會學教授及講座教授馬克‧魯賓菲爾德(Mark Rubinfeld)說﹐“很多女孩兒將自己的初吻獻給了一張海報﹐我認為這種情況在現在也沒有什麼改變。”

心理學家認為﹐男孩們可能會更加崇拜運動員﹐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想去模仿這些運動員﹐另一部分是因為支持某支球隊能夠給他們帶來某種身份認同感。這種感覺有些會延續至成年時期﹐比如一些成年男性會在自己的身體上塗抹球隊隊服的顏色﹐或者在比賽日翹班看比賽。

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大學(University of Tulsa)的傳播學教授朱莉‧詹森(Joli Jensen)說﹐“有些社會評論家擔心追星族都是些歇斯底裡、容易激動的女孩兒和性格孤僻、愛跟蹤別人的男孩兒。這兩種觀念都沒有準確描述大多數追星族的體驗:開心的經歷、內部消息、出於好玩虛構出來的和形象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公眾人物的關聯。”

音樂產業竭盡全力為外形甜美可愛的明星展開的長期宣傳攻勢也助漲了女孩們的幻想。萊維汀博士說﹐“在上世紀60和70年代我還年輕的時候﹐《Tiger Beat》等面向青少年的音樂雜志會在後期圖像處理時擦去青少年偶像臉上的胡渣。”

從“甲殼虫”的《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到比伯的最新歌曲《男朋友》(Boyfriend)﹐很多歌曲本身都經過了精心打造以迎合年輕女孩們的浪漫幻想﹐比如《男朋友》中就有這麼一句歌詞──“如果我是你的男朋友﹐我絕不會讓你走。”(比伯的經紀人未回復記者的置評要求。)

此外﹐社交媒體也拉近了名人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或者說它至少帶來了這種錯覺。紐約韋斯特菲爾德(Westfield)的護士瑪蒂爾德‧福塞爾(Mathilde Forsell)說﹐“在我年輕的時候﹐肖恩‧卡西迪(Shaun Cassidy)是當紅偶像﹐我們要想再在電視上看到他得等上一個星期。如今他們可以一天24小時隨時下載(偶像的)視頻。”福塞爾的女兒卡莉‧杜根(Carley Dugan)也是一名B寶粉。

比伯在Facebook和Twitter分別擁有4400萬和2300萬粉絲﹐他們幾乎每個小時都能收到關於比伯的最新消息﹐比如他在哪裡﹐他現在在想些什麼等等。前不久的一個週日﹐他在Twitter上發送信息表達對粉絲的愛﹐同時發送的還有這一消息──“《相信》的《Zinepak》雜志限定盤只在沃爾瑪超市有售哦﹐內含豪華版CD、所有獨家照片、訪談記錄以及收藏卡等物品。”

專家們稱﹐如果孩子們為了追星而忽視學業、日常事務並為了虛幻的情感而忽視現實中的關係﹐那麼這種追星熱就有些熱過頭了。精神病學家艾倫‧萊維茨(Alan Ravitz)指出﹐“每晚掛在電腦上五六個小時等待賈斯汀‧比伯的博客(更新)太過頭了。”萊維茨在紐約的兒童心理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工作﹐這是一家非營利性研究和治療機構。

此外﹐家長在助長追星方面也會做過頭。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帕特里克‧馬基(Patrick Markey)說﹐“有人為了去紐約(追星)把房子抵押出去﹐然後睡在人行道上﹐這是一個大問題。不過﹐如果家長從工作中抽出一些時間來幫助孩子做一些他們真正喜歡的事情﹐那也未嘗不可。”

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這種追星行為是不健康的。例如﹐《青春2.0:從青春期的煎熬中拯救我們的孩子和家庭》(Teen 2.0: Saving Our Children and Families from the Torment of Adolescence)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羅伯特‧愛普斯坦(Robert Epstein)認為﹐“與人們普遍的看法相反﹐‘比伯熱’和類似的青春期極端主義行為對於成長而言絲毫算不上正常或健康。”他指出﹐做家長的應該幫助孩子識別炒作和商業化。愛普斯坦博士說﹐“在我六七歲的時候﹐頭腦中滿是幻想。但是過了某個特定的時間點﹐聖誕老人就得見鬼去了。”

年少的樂迷們可能會比家長們所意識到的要更能看破這些幻象。康涅狄格州麥迪遜的莉莉‧福格(Lili Foggle)有兩個女兒﹐一個14歲﹐另一個12歲。她說﹐當賈斯汀‧比伯開始與演員兼歌手塞琳娜‧戈麥斯(Selena Gomez)約會時﹐她的女兒們就對他喪失了興趣。福格說﹐“(追星)整個的吸引力在於他可能真的會成為你的男朋友(的這種幻想)。”

福塞爾11歲的女兒卡莉說﹐“我以前可以說是瘋狂地迷戀賈斯汀‧比伯﹐我現在依然喜歡他﹐但是並沒有那麼愛他了。”卡莉說她現在更喜歡英國新成立的男生組合“一世代”(One Directi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