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美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經濟復蘇



來源:華爾街日報/EDWARD P. LAZEAR
日期:2012/04/03 14:24

我們不知道多少次聽人說﹐本輪衰退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這或許是對的﹐不過80年代早期的二次探底與這次衰退大致旗鼓相當。相對不那麼引人注意的是﹐和過去的大多數復蘇(包括大蕭條之後的那次復蘇)相比﹐當前的這次復蘇顯得黯淡無光。

大蕭條之始﹐是發生在1930年、1931年、1932年和1933年的經濟大幅收縮﹐但在接下來的三年里﹐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增速分別達到了11%、9%和13%。

當前的復蘇始於2009年下半年﹐但經濟增速疲軟。2010年增長率為3%﹐2011年為1.7%。誰都不知道2012年會是什麼樣﹐但近期接受藍籌經濟指標(Blue Chip Economic Indicators)調查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當前的增長速度似乎是在2%左右。真可惜﹐我們從未真正擺脫衰退實現復蘇。經濟增長速度甚至都沒有回歸到長期水平﹐因而也就毫無疑問地沒有回補衰退中萎縮的部分。有利的經濟數據無疑是有的﹐但從整體上看我們仍在苦苦掙扎。



從戰後一直到最近的衰退﹐即1947年至2007年這段時期﹐美國經濟年均增速是3.4%。後30年的增長或多或少地慢於之前的時期﹐但就算是在1977年到2007年間﹐平均增長速度也有3%。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說法﹐復蘇始於2009年下半年。那時候到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為2.4%﹐比我們之前提到的兩種長期趨勢水平都要低。目前的經濟產值比我們從2007年以來維持趨勢增長水平的情況下本來可有的產值少了12%。

更差勁的是﹐這種差距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今天經濟產值與趨勢水平的差異﹐比2009年第一季度本屆政府啟動近9,000億美元財政刺激時擴大了四個百分點。如果事實證明2%左右的增長率預測是準確的﹐那麼這一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

不妨把這次疲弱的復蘇同近幾十年另一場大規模衰退之後的復蘇拿來做一番比較。80年代早期﹐美國經濟經歷了一次二次探底式的衰退──1980年和1982年個經歷了一次萎縮﹐但之後兩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接近6%。貫穿整個80年代的高增長使經濟產值很快回到趨勢水平。在1983年之後﹐美國經濟進入快速追趕模式﹐最終全部彌補了80年代早期的損失﹐這一點和當前的情形截然不同。

事實上﹐這與人們的預期相符。正如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學家扎諾維茨(Victor Zarnowitz)多年前所說﹐復蘇的強勁程度與衰退的深度有關。深度衰退過後是強勁反彈﹐想來是因為有了更多閑置資源可以利用。可惜當前的後衰退時期並沒有遵循這一模式。

2007年至2009年的衰退由金融危機引發﹐很多經濟學家﹐特別是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認為﹐金融危機帶來的復蘇難題比政策導致的衰退帶來的難題更多。(萊因哈特和羅格夫曾共同撰寫了《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一書。)

80年代早期的衰退可被看作是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為遏制通脹收緊貨幣政策(即上調利率)導致的。萊因哈特和羅格夫認為﹐阻礙增長的政策出現變化時(比如美聯儲調低利率)增長反彈的速度快於嚴重信貸危機(比如2008年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倒閉後的那次信貸危機)之後的艱難時期經濟增長的速度。

但以斯坦福大學(Stanford)經濟學家泰勒(John Taylor)為代表的一些人認為﹐當前衰退也是由美聯儲政策導致的──次貸危機之前﹐過低的利率被維持了過長的時間。大蕭條也是從金融危機開始的﹐但經濟在萎縮數年後經歷了高增長﹐負增長年份里失去的產值最終通過後來更高的增長速度得到了彌補。

導致當前復蘇緩慢的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很難說政府過去三年的政策增強了人們對美國商業環境的信心。增稅的威脅、監管負擔的持續增加、政府未能實行進取的貿易政策為美國出口產品開辟市場以及政府開支的巨幅增長﹐都是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政策的重心是一些短期改革和噱頭(如舊車換現金、首次購房信貸等)﹐而不是創造條件鼓勵能提高生產率和工資的投資。

積極的變化也有一些。勞動力市場正在改善﹐只是速度不快﹔利潤依舊很高﹔股市在近段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們可以期待這一切預示著將來會更美好﹐增長會更快。但如果不實行一系列以促進經濟增長、而非推動社會議程為目的的經濟政策﹐那麼當前的復蘇可能就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輪沒有回到長期平均增長速度的復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