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3日

救不了失業 肥了銀行家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1/06/11 03:51

最新的經濟數據粉碎了美國就業市場迅速復甦的希望,而嚴重的失業已持續如此久,失業者平均沒有工作的期間已接近40周。但政治人物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意志,兩黨不但不準備投入更多錢創造就業,反而都同意削減更多支出—因此將摧毀更多就業機會—唯一的差別只是削減的程度。

聯準會也不打算再伸援手,主席柏南克9日承認經濟情勢慘澹,但表示他不會採取行動。

提供屋主債務紓困—對提振整體經濟復甦大有助益—也已從議程消失。既有的抵押貸款紓困計畫以失敗收場,只花掉撥款的一小部分,但政府似乎無意修改並重新啟動計畫。

歐洲的情況很類似,有人認為可能還更糟,特別是歐洲央行的硬通貨、反債務紓困論調,讓柏南克給人感覺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平民黨領袖)布萊安(William Jennings Bryan)。

大西洋兩岸一致的政策癱瘓,背後有什麼原因?我愈來愈相信這是利益團體壓力的結果。不管是否知情,決策者幾乎完全照顧收租人的利益—那些從資產獲得許多收益的人,那些過去(經常判斷錯誤地)出借大筆錢、但現在靠其他人的錢而免於損失的人。

當然,這不是我所稱的「痛苦集團」(Pain Caucus)宣稱的理由,相反的,反對幫助失業者的理由是經濟風險:做任何創造就業的事,都會導致利率飆升,通貨膨脹失控,等等。但這些風險一直沒有實現。利率仍然處於歷史低點,不含油價的通膨(油價由世界市場與全球事件決定,而非美國政策)仍然很低。

而相對於這些假設性的風險,我們看到的現實是一個仍然低迷不振的經濟,不僅今日的勞工損失慘重,美國的前途也深受拖累。如果有數百萬名踏出校園的年輕人無緣展開他們的職業生涯,我們如何期待往後20年國家能夠繁榮富強?

想問放棄失業者是根據何種前後一致的理論,你不會得到答案。相反的,痛苦集團的成員似乎是一路憑空創造,為他們從未改變的政策處方發明出不斷改變的理由。

不過,施加痛苦表面上的理由雖然不斷改變,痛苦集團的政策處方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赤字支出可以協助失業者就業—但會傷害既有債券持有人的利益。聯準會更積極的行動可以把經濟拉出泥淖—事實上,甚至共和黨的經濟學家也宣稱,醫生囑咐一點通膨對經濟有益—對債權人有利的是通縮而非通膨。還有,當然任何債務紓困都遭到激烈反對。

我說的是哪些債權人?不是辛勤工作、節約度日的小企業主和勞工,雖然假裝保護這些奉公守法的小人物對那些大咖有利。小企業主和勞工受到不景氣的傷害,遠大於像溫和通膨這類因素的害處,溫和的通膨還有助於刺激復甦。

痛苦集團的政策唯一的受益者(除了中國政府以外)是收租人:銀行家,以及持有許多債券的有錢人。

這解釋了何以債權人的利益在政策中如此重要,不只因為這個階級是政治獻金的主要來源,也因為他們有管道接近決策者—許多決策者踏出政府的旋轉門後,便為這些收租人效命。這種影響的過程未必牽涉直接的貪瀆(雖然也曾發生過),而很可能只牽涉人的一種自然傾向:我們往往假設對你所交往、或感覺印象不錯的人(他們有錢、聰明,穿衣服又體面)有利的事,對整個經濟一定也有利。

但事實正好相反:對債權人有利的政策正在傷害經濟。這個負和遊戲(negative-sum game)目的在於保護收租人免於損失,卻加諸更大的損失在其他所有人身上。而唯一要獲得真正復甦的方法是,停止玩這種遊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