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亞洲資本流入仍低於峰值


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1/04/29 17:22

是否真的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廉價資本浪潮正湧入亞洲新興國家?

目前還沒有﹐但可能仍在途中﹐這預示著亞洲貨幣可能會進一步升值﹐而亞洲的金融市場也可能面臨種種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調查了亞洲經濟體過去幾年的資本流入量﹐並將調查結果與以前的經濟週期進行了比對﹐結果發現﹐雖然這幾年的資本流入量很大﹐但與亞洲經濟體的規模相比﹐仍沒有達到以前週期的流入規模。過去幾十年里﹐亞洲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分別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本世紀初和眼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稱﹐亞洲新興國家的整體資本淨流入目前佔GDP的比重普遍小於之前流動性急劇增加的時候。

2010年第四季度﹐亞洲新興國家資本淨流入約佔GDP的4.25%﹐而這一比例在1996年第二季度和2004年第一季度為6.75%。

將資本淨流入與亞洲各新興經濟體的規模相比較是一個重要方法。若僅僅列出資本淨流入的原始數據﹐那麼流入亞洲的現金流量似乎處於創紀錄的水平。但亞洲經濟在過去20年出現了巨大增長﹐債券市場得到了一定發展﹐各經濟體也都能夠在沒有形成危險泡沫的情況下更好地消化流入資本。

儘管如此﹐一些區域性的資本淨流入卻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為“新興工業化國家”(NIEs)的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資本淨流入速度就超過以往任何時候。香港這一現象與“龐大的銀行業資金流”有關﹐而韓國則是和“組合債務”有關。

但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和東盟(Asean)五大經濟體成員目前的淨資本流入量仍低於早前的歷史高位。

雖然一般來說﹐吸引投資資本是件好事﹐但資金流入過多可能會讓規模較小的經濟體遭遇滅頂之災﹐引發通脹和資產泡沫。過後﹐當資金開始反向回流至投資者所在國(一般是美國、日本和歐洲)時﹐其先前流入的經濟體的資產就會迅速蒸發。亞洲深諳其中的道理﹐因為這正是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經濟危機期間所發生的現象。

另外﹐大規模資本流入還會讓央行行長更加難以制定相關政策。他們擔心﹐若採用加息這一抗通脹的必要手段﹐將吸引更多尋求更高回報的資本流入該經濟體﹐讓形勢雪上加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在這輪流動週期中﹐亞洲經濟體的央行行長似乎在推出加息舉措時動作不夠快。

從報告數據中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流動距其此前的峰值水平還有一定空間。如此說來﹐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也有更多上升空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指出﹐亞洲經濟體目前仍處於這輪資本流動週期的早期階段﹐有關資本流動波動性的擔心仍然存在。

為尋找資本再次流入亞洲新興市場的證據﹐投資者只要看看過去幾週的匯市便知。投資者紛紛賣出低回報的美元﹐買入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韓圓和泰銖等回報較高的貨幣。這些貨幣兌美元匯率都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或多年高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