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陶冬:貨幣環境正常化 不能只說不做


來源:鉅亨網
日期:2010/12/26

筆者看來,本屆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執行得最堅定、最持之以恆的,是信貸擴張。共和國歷史上罕見的信貸擴張運動,先是催生出重化工業產能過剩,接著是房地產業過熱,最後是地方財政失控。

2003年以來的八年中,中國平均GDP增長為10.9%,通貨膨脹為3.2%,中國大 致需要每年14.1%的貨幣擴張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M2每年的擴張速度卻達到18.8%,每年製造著大約4.5個百分點的多餘貨幣發行。照此口 徑測算,中國在過去的八年總共製造出14.5萬億元的過度流動性。

對於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適當地多投放一些貨幣,以充足穩定的資金供應來支持發展的需 要,是必要的、應該的。本世紀初時,中國仍面臨通縮的威脅,合理地加大貨幣供應來營造通脹預期、刺激消費,也符合經濟學原理。銀行改革成功後,信貸渠道暢 通,銀行借貸意欲上升,亦在情理之中。總的來講,過去幾年的信貸擴張,支持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轉型,推動了國企改制,令中國經濟得以上一個新 的台階。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人民銀行及時的信貸擴張政策,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甦的一個經濟。

不過,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從信貸擴張的數量看,這幾年規模之大遠遠超過了支持增長之 所必需,從信貸擴張政策持續時間看,運作時間之久遠遠超過了反週期政策之所必需。中國目前的貸款總量/GDP比例,已經大幅超過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泡沫期 及本世紀的格林斯潘泡沫期的最高點。如果將中國的過剩流動性(名義M2減名義GDP)以一元紙幣相接搭成一座橋的話,足夠在地球與月亮之間往返11次。這 在世界現代經濟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奇景。美國人的量化寬鬆政策,早已在中國實施了。

在通貨膨脹未構成威脅前,偏寬鬆的貨幣政策也許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中國人民銀行在通貨膨 脹展望上,在過去兩年似乎出現了兩個盲目。1)對2006-07年通脹死灰復燃準備不足。上一輪通脹回落並非政策措施奏效(當然農產品價格有所回落),而 是被次貸危機所打斷了,央行似乎沒有意識到製造通脹的溫床依然存在。2)對幹預資產通脹舉棋不走。隨著全球化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製造業通脹迅速消失,全世 界範圍內消費通脹出現了中軸下移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資產通脹。資產價格過高,並非傳統的央行干預領域,但是它同樣可能導致經濟運行失衡,觸發金融風險。 除此之外,中國CPI指數本身也有設計上缺陷,令指數無法反映實際物價上漲情形。

應該說,在雷曼倒閉觸發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迅速、果斷的財政擴張政策和貨幣擴張政策, 是必要的、及時的、有效的。這些政策穩定住了人心,帶動起經濟的反彈。然而那種超常規的激進的擴張政策,畢竟是危難之下的緊急措施,不應該變成新的常態。 尤其當中國經濟已經復甦,銀行借貸意欲高漲,就業環境緊張,通脹死灰復燃,房市出現泡沫時,中國沒有理由維持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的經濟基本面與美國畢竟不同。

筆者認為,央行在貨幣環境正常化上,出招太遲、出手太輕,讓數年積累下來的過剩流動性發 酵為害,是近期貨幣政策的一大失策,也是通貨膨脹死灰復燃的關鍵原因。目前的通貨膨脹,有農業失收、工資上漲等因素,但是筆者看到百物飛騰的背後,主要不 是供需失衡,而是流動性失衡。太多的游資追逐有限的資產,結果大蒜、綠豆、蘋果、棉花雞犬升天。在一般均衡論中,流動性大增,實體經濟總量不變,價格自然 上漲。中國房市這些年始終是供過於求的,可售房源庫存年年上升,但是這並未阻止房價的?升。反之如果沒有流動性的增加(包括周轉速度的加快),個別產品的 供不應求,只會導致該商品價格的上漲,其它產品的相對價格則出現回落,總體價格水平不應改變。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根本就是流動性問題,是貨幣現象。

11月17日,國務院出台了一攬子平抑物價措施,林林總總四大類幾十項。如此多措施湧 出,恰恰反映出政府的尷尬——這麼多項政策中,沒有一項真正有把握能有效控制物價的。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號稱史上最全面的平抑物價計劃,對流動性這個通 貨膨脹的根源隻字不提,依舊維持頭痛醫頭的方法。

目前的通脹形勢,筆者看來比政府想像的更嚴峻,民眾的通脹預期已經形成。囤積、搶購、儲蓄搬家、資產炒作,其實都是通脹預期下理性的經濟行為,同時又是刺激更高通脹的誘因。

這些年積聚下的過度流動性,有一部分來自主動的貨幣政策,另一部分則來自被動的匯率政 策。中國成為了世界加工廠。經常項目順差出現了爆炸性增長,同時外資湧入。在正常情況下,以一般均衡論而言,人民幣匯率需要作出調整。但是政府拒絕讓匯率 大幅升值,連年干預匯市。其結果是一方面外匯儲備暴漲,另一方面內部流動性暴漲,兩方面的上漲均遠遠超出經濟的需要,甚至正常的可承受範圍。對於外匯佔 款,央行聲稱已對其作出對沖,不過從實際情況看,過剩流動性中至少一半與人民幣匯率政策有關。通過扭曲匯率維持下來的出口競爭力,不僅在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上帶來後遺症,也造成宏觀貨幣環境的失衡。

流動性氾濫,還促成資產的炒作。上海房價已逼近東京,而上海的人均收入不到東京的四分之 一。中國股市的每日成交量,超出了亞太其它市場的總和(包括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大利亞、新加坡等)。負利率,導致銀行儲蓄搬家,十月份一個月有 7000多億元離開銀行,定期儲蓄下降更快。不能怪民眾投機性強,這是被政策(更準確的說法是政策上的無動於衷)逼出來的。資金離開定期存款,貨幣的乘數 效應加大,對通脹及資產通脹,不啻是火上澆油。

在貨幣環境正常化上,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加快了腳步,不過在政策選擇上,明顯地傾向於數量 型政策工具,對於加息十分審慎。的確加息家不出大米豬肉來,但是不加息則無法解決負利率情況。通貨膨脹超過5%,而一年期定存利率僅有2.5%,對於儲蓄 者其實是合法的打劫,資金出走房市、股市也是理性的舉動。不過這樣只會進一步扭曲價格信號,製造資源錯配,最終可能給經濟帶來更大的損失,為金融埋下巨大的隱患。

正常化道路上的另一個問題,是瞻前顧後,步伐不敢過快,是流動性過剩、低利率情況長期維 持,刺激資產泡沫,刺激通貨膨脹。筆者提出明年利率應該上升150個基點,新增貸款應該只有六萬億。被市場一致認為過於激進。也許市場對政府政策預期是對 的,但是這恰恰是問題所在。其實加息150基點之後,中國的利率水平仍低於雷曼倒閉前的水平;6萬億新增貸款雖低過2009年及2010年的水平,卻是除 此特別的兩年之外最高的。可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的貨幣政策,仍然在增長與通脹之間搖擺,政府在流動性回收上似乎說得多做得少,在利率正常化上乾脆連說也 懶得多說。雷曼倒閉前,中國每年新增貸款從來沒有超過五萬億元。如果將2011年新增貸款數量安排在七萬億以上(還不算表外貸款),「正常化」真的只是說說而已。

貨幣環境長期超寬鬆的後果已開始浮現。房地產泡沫的最大誘因,是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的 最大誘因,也是過度流動性。更令人擔心的是,民間投資今年幾乎全面停止了實業投資,民營企業家熱衷於PE投資,通過資本遊戲賺快錢。實業空洞化、經濟泡沫化,恐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了。

靠印鈔票,打造不出經濟強國,鼓勵不起科技創新,也不利於經濟轉型。過剩流動性,在埋下未來經濟動盪、金融不穩的禍根,甚至可能帶出社會安定的隱患。是全面檢討貨幣政策的框架、目標、工具與責權的時候了,是貨幣環境正常化全面加速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