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印度的人口紅利是海市蜃樓


作者:黃祖斌
日期:2010/11/23

很多人非常看好印度的未來,這種樂觀的理由非常多,最主要的就是兩條,一是印度是個民主國家,二是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年輕。

對於很多窮困的印度人來說,出生之日起大半生就註定要不幸。為什麼說大半生不幸而不是一生不幸呢?有一個笑話說:有個人,半生不得志,過得很不爽。有一次花錢去算命,占卜者說:“你的前半生很不如意,但是下半生……”,這個人精神一振:“下半生怎麼樣?”占卜者說:“下半生你就習慣了。”對於印度的國家制度不想講了,今天就講講印度的人口結構問題。

中國的人口紅利對中國最近二、三十年的發展功不可沒。雖然因為人口紅利,中國的企業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於是很少有企業有自己的技術優勢,也沒有什麼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種。中國的產品在國外可能就是便宜。即使大大降低了西方國家居民的生活成本,但一些政客還指責中國的產品太便宜,中國操縱匯率有罪。一些在小市民間很荒唐的說法,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中居然唐而皇之,大言不慚地出現。正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很多,於是中國的社保體系建設一直很慢,對勞動者的保護也很不到位。很簡單的道理,工作條件差、工資不高,你不幹有人幹。

中國的人口紅利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會不會出現在印度,是印度未來能否實現強國夢的一個關鍵。我在初中的時候上政治課學過,人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人作為消費者卻是無條件的。一個國家是否強盛,就要是否能人盡其才,在一代代人有創造力,也願意創造財富的時候,能調動這種積極性,保護人們通過勞動得來的財富,並通過國家機器給人們予安全感。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主要國家,從西元元年,到西元1900年的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人均GDP其實一直在800美元左右。幾乎沒有什麼增長。為什麼?因為戰爭、宗教鬥爭、疫病等打亂了正常的社會生產,破壞社會財富,於是正常的社會生產就不能持續。

以西漢和東漢來說,西漢本來就是在秦末劉項四年戰爭後的基礎上建立的,當時全國都很窮。這樣就不可能存在人口紅利,反而有人口負債,因為年輕人在戰爭中很多陣亡了,更多的年輕人受了傷,失去了勞動力。因此當時的社會有點像現在的日本,人口負擔非常沉重。而且劉邦執政的時候,在西元前200年20年軍隊被匈奴包圍,內部又曾經發生鎮壓英布判亂的戰爭,這樣經濟就不會非常好。直到文帝和景帝,正常的社會生產才開始,國家蠻橫的干涉少多了,人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了保護,於是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時候新生人口也比較多。到了漢武帝時期,人口紅利就出現了,這時候的漢朝的國力也是最強的時候,這樣憑著全國龐大的GDP,打勝了對匈奴的戰爭。

但並不是有人口紅利的時候,都能推動經濟的發展。以隋朝為例,到隋煬帝的時候,具有人口紅利的基礎,但隋煬帝把有勞動力的年輕人用於對北韓的戰爭,而且老是打敗仗,用於修大運河,用於修宮殿,加上全國的農民造反,不但沒有經濟的發展,還亡了國。

現在很多歐洲國家,早就是老齡社會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水準也比較高,按說勞動力應該是比較缺乏的。但現實情況是,歐洲的年輕人失業率遠遠大於社會平均失業率。目前歐洲年輕人的失業率應該在10%不到一點的水準,與美國相當,(在網上大致搜了一下)但到今年01月份,歐盟25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是21.4%。這就說明不管是年輕人眼高手低,還是社會制度的問題,導致大量的年輕人不能成為生產者,卻仍要消耗社會財富。

連歐洲的年輕人都不能成為財富的創造者,又怎麼能保證印度的年輕人充分參予到經濟建設中去,推動社會的發展,同時自己的收入又用於消費,創造就業並推動經濟發展呢?

不光是印度的問題。我這兩天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金磚四國中,中國的利率最低,而且明顯低於其他三個國家。目前中國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5%。這個利率雖然是負利率,但最主要的是中國的通脹率低。當然目前中國的通脹率高,並且統計局的CPI數據是有問題的,但就最近十年來說,中國的通脹率基本上都是很低水準。中國的利率相應也比較低。但其他三個國家的通脹率一直比較高。

今年前十月,俄羅斯的通脹率是6.8%,目前俄羅斯的基準利率是7.75%;印度8月的通脹率是8.5%,印度最近把基準利率提高到6.25%(印度目前也是負利率);巴西目前的利率是10.75%,它的通脹率暫時查不到。不過巴西是有一個高通脹“傳統”的國家。1977年物價總指數為100,1979年為213.5,1981年為897.3,1983年竟達到4463.8,1984年10月為19,232.2。以後各年通脹率都居高不下,直到1993年仍高達1252%。

且不考慮印度、巴西、俄羅斯三國的貨幣供應量是否對通脹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通脹最根本的原因是商品供不應求。如果像中國這樣商品供大於求,能賣得掉就不錯了,哪敢漲價?商品供不應求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不足。如果說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是因為人口不足,勞動力缺乏導致商品生產不足,印度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根本不存在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問題。可見,印度不管人口有多年輕,未來會進一步地年輕,如果印度不能讓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的話,即使有人口紅利,也只是水蒸汽,根本沒有意義。相反,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卻將始終是財富的消耗者。

印度的服務業的發展非常有名,軟體業更是世界聞名,比中國強,這是事實。但這種行業都是對人的素質要求高,只能解決非常少的勞動力就業的行業。為什麼印度不發展低端製造業,解決大量貧窮人口的就業問題?當然是因為印度的制度導致這種行業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印度這才被迫選擇了在一個文盲率非常高的國家發展高智力的服務業。就這麼簡單。這就是眾位讀者在初中政治課中學到的,落後的生產關係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的反面教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