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是什麼?是價格與內在價值的偏離程度,是市場價格對於公司的誤判。僅有的兩個因素,價格和價值。價格是客觀的,顯而易見的,然而他的客觀性只能通過過去時和現在時來體現,至於未來的價格又是另一回事。內在價值是主觀的,公司未來盈利預期要通過投資人能力經驗高低來判定,由於其過於主觀,在某種程度上就體現出聽天由命的歷史必然性。人們容易忽視時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通常說到安全邊際時,更多的是在描述當前價格與遠期價值的偏離程度,這裏的遠期到底是多遠,3年、5年、10年、50年?對於這個數值過於隨意的選取結果會有很大不同。你是否想過當前的價格和多遠的價值才具有比較意義?安全邊際是動態的,他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在某一暫態價格和價值似乎才能體現出短暫的凝固,但並不能以此作為一個穩定的判斷。因此希望取得一個穩定的安全邊際必須先確定穩定的價格和穩定的價值,穩定的價格可以通過把它近似的看作在某一區域內的穩定,穩定的價值要通過確定你個人的恒定的時間跨度值。許多喜歡做模型的人用當前的價格和一輩子的估計價值做想當然的比較判斷,這顯然是容易混淆視聽的。至少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一個對於公司價值判斷的絕對標準,但確有一些比較行之有效的相對標準,既有保守的也有激進的,這些標準也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發生變化。當然也正是因為標準的不確定才更加能夠張揚投資人的個性,才使得投資變成一門藝術而非科學。

在格雷厄姆的時代是有比較客觀鮮明的安全邊際,或者說對於他有比較容易操作的價值評價標準。即使用最保守的一些對於公司價值判斷的標準,也能夠找出低於此價值的股票,隨著格雷厄姆式理論和實踐的發揚光大,這種最保守的估值方法已經無法取得安全邊際了,也宣告了(價值判斷方式)保守的格雷厄姆式的價值投資的破產,簡單計算篩選式套利的價值投資的死亡,這也是格雷厄姆晚年宣告無法戰勝有效市場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價值投資也開始走向更加複雜、更加藝術性、更加主觀化的新世界。然而新世界的估值在表現上因為更加激進所以更加接近於投機和賭博,許多所謂偉大的價值投資者事實上也許是遊走在投機和投資的邊緣,當價值投資人越來越接近于風險投資商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也動搖了價值投資的根基。安全邊際的判斷越來越主觀,安全邊際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沒有存在的意義。

安全邊際是與風險和收益緊密相連的,安全邊際越是粗暴、簡單和保守,安全邊際就越有存在的意義,雖然其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做出否定的判斷,越是有意義的安全邊際越是讓投資人經常做出放棄的決定,而且似乎是忍痛割愛。相反越是起到鼓勵作用的安全邊際往往越是過於樂觀和理想化,不但起不到應有的"安全"作用,相反極其危險。因此只要是行投機之實的人,連巴老的殺手?"安全邊際"也可能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沒有顯而易見的事情,價值投資人任何出色的決定都是逆風而上的,在1973年不會有許多人認為華盛頓郵報值4億美元,(即使巴菲特這麼說),否則他就不會僅僅賣8千萬元,這一次出色的投資是建立在巴菲特出色的價值判斷基礎上的,而這種判斷是孤獨的沒有多少人認同的。後面的故事是,1974年巴菲特這個投資下跌了20%,1976年他還在套牢呢。所以與其說是巴菲特買了一個有較大安全邊際的股票,不如說是巴菲特足夠確信自己買的股票有安全邊際。由此看來,安全邊際就是公司內在價值評價,對於一個理解和懂得了價值投資思想的人,價值投資在技術上就僅僅是對於價值的評價了,其判斷力取決於投資者的學識、經驗、閱歷等,同樣一個公司,有的人認為其平庸有的人則能夠發現其閃光處,至於投資人的判斷是否可靠,恐怕只有經過數年的實踐才能夠說明問題,而巴菲特就是那個能夠洞悉資本主義運行規律的那個王者。

越是談到一些涉及本質的問題,越是難以形成鮮明的邏輯性,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投資的藝術性才使得他並不強調過分的邏輯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