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個人理財專欄作家們就開始紛紛撰文,或是介紹那些成功的基金經理們推薦的股票,或是極力吹捧某5只共同基金,讓投資者立即購買,要不就是對未來的一年做出種種預測。
不要理會這些胡說八道的文章。
如果你真的想在2005年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資金,你就應該仔細想想哪些方面容易出現紕漏,然後集中精力在這些方面做好準備,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主意不錯吧?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概括我的投資理念。
降低期望值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在預測經濟狀況的好壞,也不是讓你從股市抽身而退。實際上,我的投資組合中75%都是股票,25%為債券,而我對這一比例十分滿意。
與此同時,我並不指望從這些投資中獲得巨額的收益。在過去的80年裏,股市每年的漲幅達到了10%,而同期的通貨膨脹率不過3%。但是,10%的漲幅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較高的股息收益率和不斷上升的本益比。如今,股息收益率如此之低,加上居高不下的本益比,股市看來不會再有這麼好的表現了。
如果年通貨膨脹率按3%計算,我估計我股票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會在6.5%或7%左右。將債券5%的投資回報率計算進來,再扣除一些投資成本,我的投資組合總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有6%(稅前)。
這是我在使用www.smartmoney.com上的401(k)計算工具時使用的資料。這個小計算工具非常不錯,你在上述網站內點擊"個人理財",然後進入到"退休"欄目中即可找到。道鐘斯公司(Dow Jones & Co.)持有該網站部分股份。
如果我輸入6%作為我預期的投資回報率,這個計算工具就提示我說,我的投資組合增值速度將相當緩慢,這意味著我還需要額外存不少錢。也許市場可能會給我帶來驚喜,不過在我看來,今天多存些錢可能對我的退休生活沒有壞處,它可能會成為我以後的救命錢。
削減成本
指望每年能有6%的投資回報可能略顯保守。不過實際上我是基於一項大膽假設而得出這一回報水準的。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假設我的投資成本相當之低。
我幾乎所有的投資都放在沒有銷售傭金、跟蹤市場的指數基金上,它們每年的投資費用最低,這意味著我每年的投資成本可能只有0.3%。和積極儲蓄一樣,我認為將成本降至最低將會對我有利。
不過多數人並沒有購買指數基金。他們經常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樣一來每年的投資成本比例就會達到2%或3%。
假如你的投資組合中有75%為股票、25%為債券,但是你並沒有買入低成本的指數基金,而是持有年費用為1.5%的積極管理型股票基金、以及年費用為1%的債券基金。這樣的投資組合每年的費用比例將接近1.4%。除了這1.4%,你的基金還有可能產生交易成本,而這並不包括在明文列出的基金費率中,它將使你每年的費用再增加0.6%,這樣你每年總的投資費用就會提高到2%。
如果你有經紀人或金融規劃師為你出謀劃策又會怎樣呢?但凡這些投資顧問有點良知,他或她就會建議你購買低費用的基金。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每年就要浪費2%在基金投資成本上,還有1%會進到顧問的腰包中。結果是:6.5%的稅前投資回報率可能會降到只有3.5%。聽起來很糟糕嗎?如果你把要納的稅考慮進來,情況會更加糟糕。
緊隨市場走勢
對於我而言,購買指數基金不僅是為了降低投資成本,我還想藉此來避免出現自己的投資收益遜於大盤的情況。
如果你購買單只的股票或者購買積極管理型股票基金,你可能會遇到選股不利的情況,這時你的收益率將遠遠不及大盤的平均水準。但指數基金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們只會追隨大盤的表現。
許多投資者並不滿足于僅僅達到大盤平均水準,這些人熱衷於不停挑選股票和基金,想以此抵消投資成本,從而跑贏大市。不過我的目標與此有些不同。我並不期望能沉醉在巨大的成功喜悅之中,我想要的就是儘量別嘗到失敗的痛苦。
對沖風險
當提到指數基金時,投資者通常會想到跟蹤標準普爾500指數中那些大型藍籌股的基金。不過為了提高你獲得豐厚回報的幾率,你應該把目光放得更寬泛一些,不僅要把投資分散在股票和債券,更要進一步把投資擴展到大型股、小型股及外國股票等領域。
實際上,經過這麼多年,我已經逐漸對分散投資上了癮。我總是時時處處尋找機會將我家的投資組合進一步多樣化。比如,除了購買主流的股票和債券外,我還購買了專門在以下領域投資的基金,這些領域包括新興市場股票、發達國家市場小型股、通貨膨脹保值國債和高收益率垃圾債券。
坦率地講,我並不知道這些領域在未來幾年的表現會怎樣,這也是擴大投資範圍是明智之舉的一個理由。我完全相信其中幾項的投資回報將會十分糟糕,我可不想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在它們身上。
謹慎理財
雖然我十分謹慎,但也不會儲備大量資金應急。在我的應稅帳戶中,目前在債券和貨幣市場上的投資金額只比我兩個月的稅後收入略多一些,比起專家們通常建議的要留出相當於六個月生活費的應急資金,這一數額要少很多。
不過在另一方面,我的負債保持在較低水準,這讓我可以輕鬆應對突然出現的大筆支出。比如,我沒有消費貸款債務,也幾乎沒有抵押貸款債務。
毫無疑問,對於我不願舉債、大量存錢的行為,以及我對於跑贏大市策略的不屑態度,一些人可能無法接受。
不過這就是我中意的理財方式。我可能會發愁下一期專欄要寫些什麼內容,但我肯定不會為我的財務狀況發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