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日

閒聊外匯

談匯率就不能不談外匯政策﹐須知外匯政策決定匯率。

世界上的外匯政策有很多種﹐決定本國外匯政策是本國的主權之一。關於人民幣的匯率﹐中國對外講是外匯政策改革的一部分﹐美國希望中國徹底實行浮動匯率制﹐而人民幣的昇值或貶值﹐只是外匯改革的一小部分。

許多人認為浮動匯率制是最優越的匯率制度﹐而在下看來﹐適合中國經濟現狀的匯率制度才是最優秀的匯率制度﹐而浮動匯率制度並不適合中國經濟的現狀。在下嘗試在本文之中介紹世界比較普遍的幾種匯率制度﹐並分析其特點﹐著重分析各種制度的弱點﹐爭取讓大家對各種匯率制度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浮動匯率。顧名思義﹐浮動匯率必然伴隨資本市場開放﹐由市場供需決定匯率﹐匯率處於浮動的狀態﹐忽高忽低。理論上講這種匯率最能反映本幣的價格﹐被西方學者認為是比較合理的匯率。浮動匯率可以分為自由浮動和管理浮動﹐但是實際世界中沒有任何一種貨幣是完全自由浮動。由於匯率對國家經濟有重大影響﹐各國zf大多通過調整利率﹐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以及控制資本流動的方式來控制匯率的走向。

浮動匯率並不是完美的。由於外匯投機﹐匯率經常要波動。許多國家為了限制外匯波動﹐保證正常的貿易和經濟秩序﹐必須敢於匯市。由於是逆市場而動﹐每次干預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每次ribenzf的干預外匯市場都是代價不菲。在阻止本國貨幣貶值的干預過程中﹐一旦本國外匯儲備用光﹐就失去了繼續干預的能力﹐這時本國貨幣必然一泄千里。所以能徹底放開金融管制的﹐搞浮動匯率的都是經濟大國﹐小國事沒有資格玩浮動匯率的。

由於匯率的不穩定﹐貿易和投資也必然受影響。美國抱怨中國的匯率影響了美國的進出口﹐尤其是進口﹐美國尚且如此﹐可見匯率對貿易的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是達國家的廉價人力加工廠﹐匯率的變動直接衝擊這些國家的經濟。

匯率和真實利率之間是關聯的。一般真實利率上昇﹐匯率也上昇。所以浮動匯率下在調整利率﹐往往帶來匯率變動﹐造成宏觀調控的複雜性上昇。

實際上﹐能夠真正從浮動匯率制中獲得足夠好處的只有美國。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歐盟﹐比如riben都是沒有更好的適合的匯率政策﹐只好將就。

閒聊外匯政策續一

如果資本市場放開﹐同時使用固定匯率會怎麼樣呢﹖

這種方式可以有效保證本國貿易的穩定﹐但是非常危險。這種方式類似於在一個非常窄的空間裏﹐進行浮動。一旦外匯儲備用光﹐結果必然是一場金融危機。所謂人民幣自由兌換﹐同時加強外匯管制﹐保持匯率穩定是根本不現實的。此外也很容易因為外國資本的流動﹐造成本國貨幣供應的失調。很用以造成通脹和通縮﹐並產生泡沫或蕭條。

還有一種外匯政策是CURRENCY BOARD。

簡單地講是有多少外匯儲備﹐發行多少本國貨幣。舉例就是有一美元﹐就發行8。2的人民幣。這樣一來﹐本國貨幣信用是有保障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這樣的外匯政策需要有大量的貿易順差﹐才能長期維持本國有足夠的貨幣﹐而長期大量的貿易順差又會造成本幣昇值的壓力。需要貿易順差才能維持這種貨幣制度﹐而貿易順差又破壞現有的匯率﹐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此外﹐這樣國家的經濟增長不但決定于本國﹐也受外國經濟週期的影響。極其受制於人。

還有一些國家乾脆放棄本國貨幣﹐直接使用美元。

這種政策第一是放棄了鑄幣稅(CURRENCY BOARD也有這個問題)﹐無形中喪失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另外也因為貨幣來自對美貿易順差﹐所以往往造成貨幣供應緊張。總之也不是什麼好辦法。

什麼是鑄幣稅呢﹖簡單地講究是發行貨幣的收益。一張100美元的鈔票印刷成本也許只有一美元﹐但是卻能購買100美元的商品﹐其中的99美元差價就是鑄幣稅﹐是zf財政的重要來源。使用別國的貨幣﹐就是主動放棄了大量的財富。

閒聊外匯政策續二之貨幣聯盟

市場是調節物資分配的最有效手段,這是市場經濟引以為榮的地方。但是資源分配的一個潛臺詞﹐就是兼併和壟斷。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規模較小的一方﹐永遠處於劣勢。

所以﹐對小經濟體而言﹐隨時面臨喪失本幣信用或成為大經濟體附庸的威脅﹐沒有一種外匯政策是完美的。

如何增大經濟體規模呢﹖最簡單的辦法是建立經濟聯盟區。在區內﹐人﹐財﹐物自由流動﹐減少區內貿易壁壘﹐加大對外競爭力度。到目前為止﹐最高級的是歐盟。

歐盟中大多數國家放棄本國貨幣﹐歐洲央行統一發行﹐使用歐元。商品自由流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與國家內部貿易無異﹔人員自由流動求職﹐不少東歐人來西歐工作﹔因為使用統一貨幣﹐國家間資本流動類似國內資本流動。

好處是一大堆的。首先節約了換匯的成本﹔其次是增加了內部貿易和投資﹔許多高通脹國家結束了高通脹史﹔減少了貨幣和銀行危機的可能性(經濟規模大了﹐貨幣信用和銀行信用自然上升)﹔歐元成為國際貨幣﹐部份取代美元地位。

問題也是一大堆的。首先因為歐洲央行的獨立性﹐歐元區首先失去匯率工具﹐美元貶值的時候﹐歐元不得不為美元貶值買單。過去歐洲各國可以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為本國選擇一個比較適合的臨界點﹐現在歐洲央行只是一味的嚴格的財政政策(hard-nose)﹐結果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此外﹐鑄幣稅將來怎麼分配還是問題。前兩天﹐歐洲各國首腦因為英國財政還款的問題談得不亦樂乎﹐最後不歡而散。說到底﹐還是為了本國經濟利益各懷鬼胎﹐打自己的小算盤。

一種貨幣必須有相應的政權對應﹐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今天的歐元只能算跛腳的歐元﹐歐元真正的潛力並沒有發揮出來。而發揮真正的潛力﹐需要政治一體化﹐現在看基本是遙遙無期的。

用非戰爭的方式統一經濟體﹐在世界歷史上算是創舉。經濟體之間﹐差距越小﹐統一的成本越小。雖然如此﹐但是國際上投資者對歐元的前景也不是十分看好。英國遲遲不加入歐元區﹐歐元初期連續貶值﹐歐洲憲法被否決後﹐歐元下跌都很說明問題。

去年美國的JP摩根曾經建議發展亞元區﹐在下看來連經濟﹐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如此接近的歐元區現在都困難重重﹐亞洲能否成立亞元區也就不用討論了。何況亞洲經濟的背後還有中美﹐中日﹐日美﹐政治博弈的影子。

在下對成立亞洲貨幣聯盟是根本不看好的。

閒聊外匯政策續之三忽軟忽硬的美元

前三篇文章談了談世界上主要外匯政策﹐這次聊聊美元。

在下和朋友閒聊的時候曾經說過﹐亞洲是世界的工廠﹐美國是世界的財政部加央行﹐日本是美國的冤大頭。

既然是財政部﹐就要談談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有盈餘就有赤字。當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的時候怎麼辦呢﹖最簡單的辦法是發行債券﹐從社會上借錢。雖說是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但是借款的一方總是想方設法要賴帳。要是個人很簡單﹐大可夾包一跑﹐天涯海角。政府是跑不了的﹐(老蔣是例外)﹐政府也根本不用跑。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所以政府手裏有貨幣發行權﹐政府的賴帳手段就是搞通貨膨脹。打個比方﹐政府發行100元的一年期債券﹐講好了還債的時候還110。沒想到還債的時候通貨膨脹100%﹐現在的110只相當於過去的55了﹐存了一年﹐賠了45。。。

如果把政府出售債券的行為放到美國與世界大範圍裏﹐就不難看清美元忽軟忽硬的原因了。當美國赤字較低﹐可以在世界上圈資源和產品的時候﹐美元就強勁﹔當揮霍得差不離了﹐美國赤字積累也太高了﹐需要還債的時候﹐美元就軟下來﹔等赤字減少得差不多了﹐美元又開始硬了﹐一個新的輪回開始。。。。

所以﹐一般國家的財政總是儘量保持收支相抵大致持平﹐而美國總是保持在適當的赤字的程度。可以賴得帳﹐不借白不借。倒楣的是其他國家﹐世界主要貨幣是美元﹐美元是世界主要儲值工具﹐所以不借不行﹐看美國賴帳也只能幹瞪眼。就象通貨膨脹中的老百姓﹐一點辦法也沒有﹐不存錢不行﹐存了要吃虧﹐不存更吃虧。

對美國來講﹐赤字不是什麼問題﹐關鍵是怎麼還債。上中下三策﹐下策是本國內部經濟改革﹐美國國內將是物價上漲伴隨通貨緊縮(很罕見的現象﹐企業融資困難﹐同時物價飛漲)﹐成本最高﹐美國政府是不會選的。何況﹐美國政府選了﹐美國人也不會答應﹐誰敢這麼幹是自絕于選民。中策是美元貶值﹐增加出口﹐減少外債﹐一舉兩得。不過還有一條上策﹐就是儘量逼其他貨幣升值﹐自己不貶﹐或者少貶。自己貶值﹐原材料相對于美元要上漲﹔其他貨幣升值了﹐相當於美元貶值了﹐而且自己連原材料上漲﹐這個成本也不要掏了。只要自己的問題能解決﹐日本那邊房倒屋塌﹐上吊自殺﹐也不關美國的事情了。

美國周而復始玩這種忽軟忽硬的把戲﹐所以從長期來看﹐美元相對其他主要貨幣是在不斷地貶值的過程中。

多說幾句﹐能這麼玩轉世界﹐可不是誰都能幹的。到目前位置只有美國能這麼玩﹐歐盟有這個潛力﹐但是短期能恐怕還不行。想賴帳﹐必須所有外債以本幣計算﹐現在看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美元。所以亞洲國家在金融危機中的主動貶值﹐雖然增加了出口﹐但也加重了自己的外債負擔﹐得不償失。

閒聊外匯之廣場協議

一提人民幣升值﹐許多學者就引用廣場協議的例子。

到底什麼是廣場協議呢﹖

1985 年 9 月 22 日 ,美、日、英、德、法 5 國財長會議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決定 5 國聯合行動,有秩序地使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以矯正美元估值過高的局面。這項聯合聲明被稱作"廣場協議"。

廣場協定後,世界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就年平均匯率來看, 1988 年與 1985 年相比,主要貨幣的升值幅度分別為:德國馬克 70.5% ,法國法郎 50.8% ,義大利里拉 46.7% ,英國英鎊 37.2% ,加拿大元近 11% 。日元升值幅度最大,達 86.1% 。

為了防止美元貶值過度, 1987 年 2 月 22 日 ,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召開了 7 國財長會議,決定將匯率穩定在當時的水準。但是,日元升值一直持續到了 1988 年末,進入 1989 年才開始有所回落。

講明白廣場協定先要簡單回顧一下美元的歷史。

60年代的越南戰爭造成美國赤字暴漲﹐形成美元危機。固定匯率下﹐美國怎麼還賬成了一個大問題。美國決定對資本主義陣營中的兄弟開刀。

70年代初﹐美國放棄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下跌﹐其他主要貨幣上漲。美國用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換的方式賴帳成功。

這次轉換帶來兩個好處﹐一是美國產品出口增加﹐其他工業國產品產出下降﹔二是美國債務在這次賴帳之中迅速減少。

美元是世界主導貨幣﹐其他兄弟國家的貨幣想減少自己的損失就要隨美元而動。隨著其他發達國家出於自保的目的﹐也開始放鬆本國貨幣﹐美國這次貶值帶來的好處迅速下降。

隨後石油危機爆發﹐發達國家經濟進入滯脹。

80年代初﹐美國推行強勢美元政策﹐減少貨幣供應﹐提高美元購買力﹐從世界圈資源和商品﹐增加商品供給﹐壓縮本國通貨膨脹。

其他發達國家也紛紛跟進﹐壓縮本國貨幣供應。世界經濟大蕭條﹐不過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也下降了。

簡單說一說貨幣政策的作用。壓縮貨幣供應以後﹐利率上升﹐消費者存款積極﹐企業貸款利率也上升﹐經營困難﹐通貨緊縮﹐失業率上升﹐一片蕭條。如果放鬆貨幣供應﹐利率下降﹐消費者消費積極﹐企業貸款容易﹐銷路也好﹐失業率就下降﹐一片繁榮﹐但是容易造成通貨膨脹。所以﹐在一定經濟水準下﹐通貨膨脹和失業率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各國的中央銀行的政策只能盯住一點﹐控制失業或者控制通貨膨脹。

因為其他小兄弟緊跟美國老大的步子﹐美元忽軟忽硬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不但如此美國本國經濟波動也相當大。

美國老大終於忍不住了﹐不要其他小兄弟再跟著他的步子了。於是就有了廣場協議。

隨著日元升值﹐日本經濟進入虛高的狀態。日本1985年10-12月出口同比負增長;1986年出口額減少15.4%,經濟增長率由前一年的4.4%降至3.0%。除此之外,國內物價暴漲、勞動力成本急劇攀升,大批製造業企業紛紛轉移陣地,去海外謀求生存空間,日本產業"空洞化"現象加劇

日本企業主要轉移方向是東南亞﹐於是東南亞冒出若干經濟小虎。

日本國內失業率上升。日本為了刺激國內經濟﹐放鬆貨幣供應。

1986年一年裏,日本4次降低利率,累計調低近2%,1987年2月更是一度把官方貼現率降到2.5%的歷史低點。另一方面,由於存在升值預期,"熱錢"大量湧入,而日本政府為了維持匯率,阻止日元進一步升值,不得不放出大量貨幣干預市場

這裏還要簡單介紹一下經濟泡沫。所謂泡沫就是在利率低的情況下﹐大家某種供給剛性的商品要升值的預期﹐而瘋狂地追捧﹐造成這種商品價格連續上漲﹐遠遠高於實際價值。最典型的就是股市中的某些迅速瘋漲的股票。追捧這些股票的錢開始還是自己的錢﹐後期就是用股票抵押來銀行貸款為主了。所以泡沫破裂﹐往往伴隨銀行的大面積壞帳。泡沫形成需要有貨幣供應充足﹐貸款利率低的大環境﹐還需要市場對某種商品要升值的預期。

這兩點﹐日本都具備。於是日本的泡沫形成也就在所難免了。表面上看﹐日本的 GDP 在 OECD 中的比重由 1984 年 11.6% 上升為 1988 年的 26.5% 。日本的人均 GNP 於 1987 年超過美國。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島國、總面積不足中國雲南省的日本,成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一極

但是﹐泡沫就是泡沫﹐沒有不破的一天。隨著日本政府加息﹐日本地產和股市中德泡沫破裂﹐日本銀行紛紛陷入困境﹐然後就是消失的10年。日本經濟基本零增長﹐偶爾還有負增長。

日本國內經濟衰退﹐日本首相頻繁更迭。當時曾經有一個笑話﹐世界上壽命最短的三種東西是什麼﹖答案是蒼蠅﹐蚊子﹐日本內閣。但是不管誰上臺﹐都無力回天。

日本原先也曾經有過幾次日元升值﹐都沒有傷筋動骨。和前幾次比﹐為什麼這次日元升值給日本帶來了如此巨大的衝擊呢﹖

首先這次升值突破了勞動力成本的底線﹐造成產業轉移。自從戰後日本的勞動力成本一直較低﹐雖然經過幾次升值﹐但是日本勞動力成本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是廣場協議造成日元一下升值86%﹐勞動力成本突破企業能忍受的幅度。加上東南亞政治逐步穩定﹐中國改革開放﹐造成日本產業轉移﹐日本國內空心化﹐這是根本原因。同事﹐轉移出去的產業與日本之間﹐以及這些產業之間的貿易沒有使用日元﹐仍然使用美元﹐造成生產性領域對日元需求下降。

其次﹐上次升值有墊背的。美國放棄佈雷頓森林體系以後﹐世界範圍主要貨幣﹐普遍升值。美國的小兄弟都吃了虧。為了對抗美國的匯率把戲﹐德國法國英國等西方主要國家﹐在70年代初建立了歐洲中央貨幣體系﹐體系之中﹐國家之間貨幣實行在一個比例之間﹐小範圍浮動﹐體系之外﹐自由浮動。所以﹐歐洲貨幣在當時已經有貨幣聯盟的雛形。當廣場協議衝擊歐洲的時候﹐歐洲各國的貨幣相當於一個整體﹐所以總體升值幅度不及日本。而歐共體內部﹐歐洲國家之間﹐貿易發達﹐互補性強﹐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本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商場如戰場﹐經濟規模大就是有好處。

相比之下﹐鬼子一面當美國的孫子﹐一面對亞洲以恩人自居。亞洲沒有類似歐洲的經濟聯盟﹐所以鬼子在金融和貿易上一點緩衝的餘地也沒有。國際遊資自然集中衝擊經濟規模較小的日本。

此外還有一點﹐歐洲主導的德國還有自己的傳統﹐央行獨立控制貨幣政策﹐寧可經濟蕭條﹐失業率突飛猛進﹐也不增發貨幣。日本政府就沒這麼幸?拴o必須為選票增加貨幣供給﹐為了緩解眼下的蕭條﹐不惜埋下泡沫破裂的禍根。r

最後﹐盤點一下日元升值的結果。

美國是最大的贏家﹐一是賴帳成功﹐二是得意于競爭對手受巨大衝擊﹐美國工業產業得以恢復﹐三是美國的各種基金在日本賺了盆埋缽溢。

再看歐洲﹐工業產業受到衝擊﹐但是不大﹔大量的養老基金投資於美國﹐在由美國投資到日本﹐資本上是賺了。而且從長遠看﹐日本倒楣﹐對德國不是壞事。總體看﹐有點損失﹐賠得不大。

最後看日本﹐產業向海外轉移﹐海外資產迅速膨脹﹐國內蕭條﹔各個銀行成了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破裂時﹐最後接盤的冤大頭﹐壞帳一堆﹔政局動盪右翼上臺﹐心裏想建立自己主導的經濟區﹐卻不得不跟美國走得更進。經濟政治雙輸。

當然還有一群受益者﹐就是接受日本產業轉移的東南亞和中國大陸。

別急﹐東南亞金融危機就快來了。

關於日本的例子,你可以看看廣場協定的部分

廣場協議讓日元升值,造成持續不斷地升值預期,吸引資本進入,然後撤出。

假設開始是1美元兌換200日元,幾年以內就升到1美元兌換100日元。

由於有日元升值的強烈的心裏預期,大量遊資進入日本,日本房地產和股市都迅速升值,開始以10億美元換2000億日元,投資日本股市或者房地產,幾年內升值到4000億日元。然後把日元換成美元。

由於日元升值,4000億日元就可以從日本中央銀行換40億美元。

日本當然不願意這樣的買賣長期存在,於是加息積壓房地產和股市的熱度。

當利息高到房地產和股市無利可圖的時候,遊資就要大批量的撤離,走得早的就賺了,走得晚的就賠了,走不了的就套牢了。日本的銀行就全套牢了。

日本政府不加息,這些遊資遲早也會撤離的,不過那個時候,賠得更狠。

外匯市場上利用衍生物投機的量﹐遠遠超過套期保值的量。

格林思潘的一個講話﹐對思諾的一次採訪都可能立即造成外匯的大波動。這些講話真的能馬上影響經濟嗎﹖

資本流動對外匯的需求早就超越了經常項對外匯的需求。

許多時候﹐經常項已經在下跌﹐可是資本項仍然強勁﹐造成匯率不昇反降﹐日元﹐泰銖都有這種現象﹐今天的美元實際也有。

關於美元得到好處的問題﹐主要是通貨膨脹稅﹐我已經在忽軟忽硬的美元中做瞭解釋。

短期內美國的泡沫可能破裂的可能性很大﹐澳洲是另一回事。

如果把通貨膨脹和失業作為一個坐標系的兩個軸的話﹐從原點到無窮遠處有無數不相交的無差別曲線。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經濟水準下﹐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係﹐在同一條曲線上移動通貨膨脹上昇﹐必然失業率下降﹐反之亦然。曲線越接近原點﹐代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綜合水準越低﹐社會效益越好。越遠越糟糕。

美國利用美元優勢﹐推行強勢美元﹐從世界各地圈資源﹐把本國曲線向原點移動﹐通脹和失業水準都下降。當美元優勢喪失的時候﹐美國的曲線要大大地向遠離原點的方向後退﹐也就是通脹和失業水準同時上昇。現在美國房產價格居高不下﹐美聯儲又開始加息﹐是否會象當年的日本一樣突然造成泡沫破裂﹐在下看是很有可能的。如何把國內經濟矛盾轉嫁出去﹐是美國要動腦子認真研究的問題。在下看來這次美國要求人民幣昇值就有嫁禍於人的味道。

至於澳洲是另一回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失業和通膨的綜合水準本身就低。

失業與通脹的關係要看菲力普斯曲線

菲力普斯曲線是宏觀經濟學中最著名的曲線之一.它將兩大宏觀經濟變數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結合在一張圖上,簡約地描述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從國民經濟運行角度看,菲力普斯曲線可分為四種類型:陡峭的、平坦的、遠離原點的、靠近原點的.陡峭的菲力普斯曲線表明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通貨膨脹;平坦的菲力普斯曲線表明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失業;遠離原點的菲力普斯曲線表明經濟生活中通脹與失業並存;靠近原點的菲力普斯曲線表明國民經濟運行狀態良好,失業率和通脹率都較低.任何國家的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的目標,都在於將菲力普斯曲線逼近原點.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菲力普斯曲線是遠離原點的;1978-1997年,中國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相對短缺和通貨膨脹,菲力普斯曲線相對陡峭;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開始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擴大有效需求以治理通貨緊縮,仍然是當前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

閒聊外匯之金融危機

一種股票究竟值多少錢?如何確定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有人可能說了,股票的價格就是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股票價格由供需決定是波動的,難道股票的內在價值也是這麼波動的嗎?

經濟學認為所有的投資者都是理智的投資者,能充分掌握足夠的資訊,選擇投資方向。當投資者掌握資訊越多的時候,心理價值的空間就越小,股票的價格就越接近於內在價值。但是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沒有可能有足夠的資訊去分析自己的投資,許多時候,都是盲從,心理因素的成分很大。

按照索羅斯的看法,股票的價格應該包括兩個部分,股票的內在價值和股票心理價值,兩部分相加得到股票的價格。股票的心理價值是不穩定的,可正可負。所以股票的價格應該在股票的內在價值附近波動。而股票的價格反過來也能影響股票的內在價值。所以股票的內在價值,股票心理價值,股票價格應該是互相影響的。

簡單舉例來說,一個公司的股票內在價值也許是50元,心理價值是0到30元,那麼股票的價格就可能在20元到80元之間波動。此外,如果當股價突破70元或者跌破30元的時候,由於商譽等問題,股票的內在價值就可能變化,達到60元或者40元。

所以當股票的心理價值急劇拉大後,就可能因為某些人為或偶然的風吹草動,造成股票價格的突然下滑,然後是投資者紛紛企圖脫手手中的股票,類似銀行業中的擠兌,結果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雪崩。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外匯市場。

搞金融危機,一般需要兩步:一要先拉大被攻擊方金融產品的心理價值,造成價格虛高;二是砸踏投資者的心理防線,引起心理雪崩,然後就可以坐收其成。

97年的金融危機是典型的例子。

日圓升值後,日本把大量的加工業向外轉移,於是東南亞出現若干小虎。當年曾經有人形容亞洲經濟是雁陣模式,東南亞生產初級產品後,出口到日本,由日本生產高端。日本是東南亞主要出口對象。而這些國家由於本國貨幣缺乏信用,所以多數跟美元掛?,借美元保持本幣的信用。

90年代中期以後,美元持續走高。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出口下降,但是為了維護本幣的信用,這些國家並沒有立即放開與美元的掛?,於是這些國家的貨幣出現了價格虛高。

剩下的就是怎麼砸塌心理防線,造成心理雪崩了。

索羅斯的做法很簡單,先從泰國銀行貸到巨額的泰銖,接著拋售這些泰銖,造成泰銖貶值壓力,然後是心理雪崩,泰銖狂貶,最後從市場上低價買進泰銖還貸款。

由於已經引起了心理的恐慌,襲擊其他國家就容易得多了。隨著心理恐慌的傳播,東南亞一國接一國,紛紛陷入本幣貶值,外資撤離,銀行倒閉的困境。這股風暴由泰國而東南亞,然後北上香港臺灣韓國,日本經濟復蘇的希望也在這場危機中化為泡影。

襲擊發生以後,印尼總統曾經要求美國管好索羅斯。作為回復美國副國務卿艾森施塔根本不認帳,說索羅斯沒這麼大本事。當時,92年索羅斯襲擊英鎊,94年襲擊墨西哥比索的事情,大家都記憶猶新,美國副國務卿的話明顯是在睜眼說瞎話。摩根公司主管亞洲的首席經濟學家埃施魏勒更是把責任推給受害的東南亞國家,批評這些國家金融政策有問題。

美國的說法氣得印尼的總統要聯合其他受害國家,以顛覆罪起訴索羅斯。可惜小國就是小國,不能象美國派軍隊去阿富汗一樣,派特工去美國抓索羅斯。所以這個動議不過是說說而已,最後是無疾而終。

有人認為索羅斯是蒼蠅,東南亞是有縫的雞蛋。但是有經濟學家發現,每次世界上金融危機前夕,都伴隨著美元的升息。世界上眾多小國為了維持本幣的穩定,維持貿易的穩定,不得不採取盯住美元的政策。美元升息的時候,這些小國往往出現出口下降,國內利息上升,造成蕭條。所以這些小國的貨幣,這個時候,就成了有縫的雞蛋。理論上講,每次美國升息以後,索羅斯這只蒼蠅,都可以出去叮蛋。索羅斯叮與不叮,取決於每次雞蛋縫是否足夠大,是否值得這只蒼蠅去叮。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是否符合美國的政治利益。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東南亞金融危機與英國的金融危機都非常符合美國的政治利益。放下英鎊危機先不談(這個問題將來在歐元裏談),先看金融危機發生前,東南亞的形勢。蘇聯解體前,作為冷戰的前沿,美國扶植了日本,韓國和臺灣。雖然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得到美國的大量支持,但是在力度上遠遠不及前三個地區,畢竟不是戰爭的前沿嘛。蘇聯解體後,美國在亞洲的潛在對手變成了日本和中國。而日本也意識到要擴大經濟規模必須有足夠的勢力範圍。東南亞資源豐富,戰略重要,經濟相對落後,很難產生強權,於是成為日本的首選。日本企圖用經濟完成當年沒有實現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

在東南亞國家本來得到美國的支持,現在又得到日本的支持,有兩個大強國支援,崛起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些國家忘了一點,企圖在兩個主子之間找平衡的奴才從來沒有好下場。

東南亞國家不識時務,被美國教訓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有人認為,只要這些國家整頓本國金融市場就能避免金融危機,這種說法並不全面。美國掌握世界上最多的經濟學者,最強的宣傳工具,最有信用,數量最大,主導世界貿易的貨幣,完全可以輕易操縱小國貨幣和股市房產的心理價值,也可以輕易摧毀投資者對小國貨幣的信心。小國只要放開資本市場,只要被美國盯上,沒有倖免的可能。號稱有健全金融體系的新加坡也沒能倖免於難,就很說明問題。須知,籬牢犬不入,但是籬笆再牢,也擋不住坦克。

經過一場金融危機,日本的基地在經濟上被徹底摧毀了。

金融危機之初,日本曾經試圖通過給危機中的國家外匯支援的方式,維持這些國家的貨幣信用。但是當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各個國家貨幣紛紛貶值的時候,日元也採取貶值措施。這些國家的貨幣貶值,是用增加外債外代價換取對日本的出口增長的做法,是不得已的做法。日本為了維護自己的貿易順差,也讓日圓貶值,使遭受金融危機衝擊的國家的貨幣貶值,除了增加外債以外一無所獲,雪上加霜。日本的做法簡直是背後捅刀,不但捅了別人一刀,從長遠看也捅了自己一刀。經濟上的創傷好彌補,感情上的傷害可就不那麼好彌補了。

這次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國家是個教訓,也是一個信號。美國不會再把發展中國家中扶植進發達國家俱樂部了。至少在美國一家獨大的環境下,是不會了。畢竟,奴隸比朋友更聽話。

可悲的是,這些國家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陸續又回到了緊盯美元的老路上來。不是不知道資本開放下,緊盯美元的危險,而是沒有更好的路可以走。

中國僥倖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倖存,原因完全是中國還沒有放開資本市場。動作慢了一步,卻僥倖逃過一場浩劫。危機前,李登輝曾經鼓勵南下,反對西進。沒想到一場金融危機,南下兵團全軍覆沒,西進兵團毫髮未損。許多在東南亞吃虧的公司,紛紛移資中國。中國僥倖逃過這場浩劫,卻意外地因禍得福。

閒聊外匯之金融危機續

寫完金融危機的部分之後,覺得有些問題還沒有交代清楚,於是再寫個續集。

關於美國的策略,可以用一個例子說明。假設泰銖兌美元開始是20:1,是比較合理的價格。美元加息,泰國出口困難,泰銖真正價值跌到30:1。但是市場上的投資者並不能及時得到足夠的資訊,市場上的價格仍然是20:1。知道泰銖真實價值已經下跌的,只有泰國政府和美國政府,如果泰國和美國都保持默契,泰國政府可以通過增加關稅,出口退稅的方式,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把泰銖的真實價值慢慢推回20:1。但是美國政府不守規矩,把消息透露給了索羅斯,現在索羅斯就可以行動了。

假設索羅斯在泰國銀行貸款200億泰銖,然後以20:1的價格兌換成10億美元。由於他的兌換行動,泰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減少10億美元。如果泰國有1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倒不在乎,但是如果只有20億美元的儲備,這可就是個大事情了。泰國的外匯儲備突然少了一半,所有的投資者如果知道了,都會對泰銖的前景失望。泰國政府是會嚴密封鎖消息的,但是自由的美國媒體是認真報導這件事情的,免不了一些經濟學家還要出來訪談一番。批評批評泰國的經濟,講講泰銖貶值的必然性。

這下子,所有的投資者都驚慌失措了,於是紛紛要求把手裏的泰銖兌換美元。這種情況就類似銀行的擠兌,不過擠兌的是泰國的中央銀行。泰國中央銀行一下子也拿不出來那麼多的美元,怎麼辦呢?只好宣佈泰銖貶值,外加宣佈兌換上限,一次只許兌這麼這麼多。於是,泰銖的心裏防線徹底崩潰了。泰銖最後也許跌停在40:1,甚至50:1。

這時索羅斯回來了,用4億美元按50:1的比價收購200億泰銖。索羅斯的純利潤6億美元。泰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減少6億美元。經過這麼一場擠兌,泰國金融業徹底崩盤。

對日本的做法是先造成日元升值,把日元拉高,然後讓日本政府自己加息,把泡沫擠破。整個過程與泰國大同小異。

今天美國製造輿論,人民幣要升值,其實也是一個把人民幣拉高的過程。如果人民幣真升值了,就著了美國的道了。

關於投資者的理性。在下一直覺得投資者是缺乏理性的。多數投資者對自己投資的股票,其實瞭解並不多。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最多也看看報導,研究研究以往的業績。很少有人能對自己投資的企業從產品到財務到管理層到核心員工瞭若指掌,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是股東,是經理了。許多投資者採取分散市場組合的方式分散風險,對每一個企業投入的精力就更少了,更不可能充分瞭解自己投資的去路。

相比之下,許多國家機構卻有專人,專門的經費,專門研究某些經濟領域,甚至情報機關也介入其中,資訊上自然比普通投資者豐富得多,能更多地掌握經濟走勢。所以如果有人利用他們的研究,進行投資,那麼其他所有的投資者就都成了盲從者。

此外還有一點,大家普遍認為集思廣益,但是集思廣益是有先覺條件的。許多時候,尤其是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人數越多,團體智力反而越低。許多明智的人被團體智力所裹脅,最後也不得不捲入其中,所有的人都成為失敗者,違抗團體智慧的人失敗得更狠。比如銀行擠兌,比如潰退的軍隊,都是如此。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有關群體心理學的書。

金融風暴前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是靠出口賺來的美元,也是美國積累的經常性赤字,經過一次場危機成為了美國投機者的財產。美國的賴帳行動又一次成功。

美國就像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政府不斷向世界工廠(東亞)賒帳,等到欠帳太多,不好還的時候,就玩一把通貨膨脹,讓欠帳不值錢。還解決不了問題的話,就指使手下的流氓,砸了工廠的財務處,把自己的借條搶回來。

倒的是這些工廠,只能不斷地給美國賒帳,雖然知道有隨時遭遇通貨膨脹,或者財務處被砸的危險。

現在這些工廠普遍增加自己的外匯儲備,讓投機者砸起來更困難,明明是自己掙來的錢卻不敢隨便動。表面看,風險確實降低了,但是從長遠看,也更加激起美國砸財務處的興趣。沒有辦法,弱國嘛。

不過世界其他國家難道真的一點反抗也沒有嗎?其他發達國家對美國的胡作非為難道不羡慕嗎?這些國家怎麼反應,美國又怎麼反應呢?下回幹掉歐元裏,在下想聊聊這個問題。

閒聊外匯政策幹掉歐元之一

上次說到金融危機,談了談亞洲,這次說說歐洲。

自由資本主義環境中大吃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形成經濟聯盟,擴大規模,對抗美國的經濟霸權,很自然地成為歐洲要考慮的問題。歐盟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高科技領域與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如果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美國必然要喪失經濟領域中的絕對霸權。

從上個世紀開始,三十多年的時間中,歐洲開始一步一步穩步推進一體化進程。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歐洲已經形成人財物自由流通的大市場,歐洲一體化基本雛形已經確立。歐洲距離完整的經濟、政治同盟似乎只有一步之遙。

美國看在眼裏,驚在心裏。美國這些年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靠的是美元霸權從世界經濟中多吃多占(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收入水準基本相近,但是生活品質可是高多了,海外的諸位 應該都有體會)。美國從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三十多年中積累的赤字,在金融市場上利滾利,總數已經成為天文數字了。一旦這些美元離開金融市場,投入流通市場,必將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到時候,說美鈔基本上將等於手紙有點誇張,但是也強不到哪里去。這些美元沒有進入流通市場,主要是因為美元沒有競爭對手,世界上的資本主要以美元的形式存在。除了美國,各國都要有外匯儲備,美元主導世界貿易,不儲備美元,儲備什麼呢?美元是世界貨幣體系的基礎,所以儘管美國經常玩忽軟忽硬的把戲,還是不得不以美元儲備為主。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自然要遠遠高於其他貨幣。

多說兩句,信心這東西對金融太重要了,大眾對銀行沒有信心,銀行就要被擠兌,對一種貨幣沒有信心,這種貨幣就要貶值,對一國央行沒有信心,這個國家就要發生金融危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博弈玩的就是信心。

一旦歐洲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政治同盟,歐元必然部分取代美元的地位,大量國家會減少美元儲備讓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者也會增加歐元減少美元,讓自己的投資組合多元化,美元必然大幅度貶值。一旦因為美元貶值,又會促成歐元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貿易主要結算貨幣。歐元取代美元成為主要貿易結算貨幣的過程又會加速其他國家轉換外匯儲備的過程,進一步刺激美元貶值。最後,大眾對美元的信心崩潰,美元一瀉千里。

理論上,屆時一切將是美國三十多年來利用美元霸權在世界經濟中佔便宜的逆過程,多吃多占的東西都要吐出來,不但要吐出來,還要連本帶利地吐出來。在東南亞發生的一切,都將在美國上演,只不過烈度更大,殺傷力更強。不但美國經濟要崩盤,而且世界經濟也要重新洗牌。美元崩盤對世界經濟的震動,會超過30年代的經濟危機。到時候,美鈔將真的要變手紙了。

美國是不甘心讓美鈔變手紙的,想像一下歐元成長壯大以後的恐怖前景,美國有必要把歐元扼殺在搖籃裏。

許多人認為科索沃戰爭美國轟炸南聯盟,是美元扼殺歐元的第一步。確實,轟炸南聯盟造成國際社會對歐洲前景失望,進而對歐元缺乏必要的信心,可以算是美國對歐元下了一把黑手。不過美國扼殺歐元第一步發生在92年,轟炸南聯盟只能算第二步。

閒聊外匯幹掉歐元之二

92年,美國對歐元下黑手?有沒有搞錯?92年還沒有歐元呢。

沒錯,是92年。當時確實沒有歐洲貨幣聯盟,但是歐洲貨幣體系,也就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前身,已經建立了。美國攻擊的就是歐洲貨幣體系。

在歐洲貨幣體系之內,各國貨幣之間,保持相對穩定的匯率,在很小的範圍內浮動。這樣一來,歐洲內部貿易非常方便,抵禦外來投機的能力也大大加強,因為用美元攻擊歐洲的任何一種貨幣,等於攻擊所有貨幣。

但是這種貨幣體系帶來的缺點是,在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中,貨幣體系之內的國家喪失了本國的貨幣工具。

舉個例子,假定英鎊和馬克的匯率是1:1。假設英國突然遭遇經濟蕭條,想通過擴張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增長,而此時德國遭遇經濟過熱,向提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英國把利率減低到5%,德國把利率提高到10%,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投資者可以貸款100萬英鎊,換成100萬馬克,買成100萬債券。不用本金,不用承擔任何風險,直接獲得5萬馬克的收益。理論上,投資者還可以把100萬債券抵押,繼續貸款,繼續拋售英鎊換馬克,繼續買入德國的債券。而此時,英國為了保持匯率,就不得不拋售馬克,隨著外匯儲備不斷下降,英鎊就面臨貶值的壓力,馬克面臨升值的壓力。最後的結果,不是原有的匯率體系被打破,就是英國和德國統一貨幣政策,協調雙方利率。這種情況下,往往是經濟上弱勢的一方要委曲求全。多說一句,這種情況下,如果英鎊貶值,投資者獲得的利潤更高,因為可以少還貸款了。

現在回到1992年,當時的英國和義大利因為長期經濟不景氣,需要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德國剛剛統一,財政赤字激增,出現了通貨膨脹的苗頭。

92年7月德國提出把貼現率升為8.75% ,於是問題就來了。

對德國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自動掛?,德國提高利率後,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到九月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匯率持續下跌。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拋售德國馬克購買芬蘭馬克,但芬蘭馬克仍不瀉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佈芬蘭馬克德國馬克脫鉤,自由浮動。

德國並沒有把芬蘭馬克和德國馬克脫鉤當回事。

德國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在9月11日公開宣佈,德國絕不會降低利率。

於是,投機者就開始活動了。

9月12日,歐洲貨幣體系內一直是軟貨幣的義大利里拉告急,匯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中里拉對馬克匯率的最大下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後2次提高銀行貼現率,從12%提高到15%,同時還向外匯市場拋售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緩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佈里拉貶值,將其比價下調3.5%,而歐洲貨幣體系的另外10種貨幣將升值3.5%,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來歐洲貨幣體系比價的第一次調整。

到了此時,德國政府才出於維持歐洲貨幣體系的運行而作出細微的讓步,於9月14日正式宣佈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由8.75%降到8.25%,這是德國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德國的這一舉運受到美英法的高讚賞,但為時過晚,一場更大的風暴在英國的外匯市場上刮起。就在德國宣佈降息的第二天,英鎊匯率一路下跌,英鎊與馬克的比價衝破了三道防線達到1英鎊等於2.78馬克。英鎊的狂跌使英國政府亂了陣腳,於16日清晨宣佈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後又宣佈提高3個百分點,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國近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英國作出這種反常之舉的目的是要吸引國外短期資本流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動搖,大勢已成,匯率變動趨勢就難以遏阻了。

從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國央行注入上百億英鎊的資金支持英鎊,但也無濟於事。16日英鎊與馬克的比價又由前一天的1英鎊等於2.78馬克跌至1英鎊等於2.64馬克,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於1.738美元的最低水準。在一切機關用盡之後,9月16日晚上,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宣佈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並降低利息率3個百分點,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個百分點,恢復到原來10%的水準。

一時間,歐洲貨幣體系岌岌可危。

這次風暴,直到法國公投批准了馬斯特利赫特條約才算結束。

具體操作的投機者我不說大家也能猜到,就是索羅斯。倫敦政經學院的高材生,就是這樣報答曾經接受自己避難的英國的。呵呵。

總結一下,這次風暴,讓歐洲見識了美國投機者的威力(亞洲要到97年才能領教美國投機者的威力),動搖了投資者對未來的歐元的信心,瓦解了歐洲內部脆弱的團結。

這次風暴最大的成果是把英國從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拉了出來,因為有前車之鑒,英國至今拒絕使用歐元。雖然英格蘭銀行痛恨索羅斯,但是英國政府在那以後就是身在歐盟,心在美國了。歐盟三巨頭之一,卻對歐盟離心離德,歐盟怎麼可能順利發展。一次小小的金融風暴,把整個局面做活了。美國人下閑棋布冷子的能力,可見一斑。

來政治上不統一,推行經濟同盟就困難重重。因為每一步經濟同盟的過程,都是整體長遠利益擴大,局部現實利益受損的過程,政治上不統一,造成經濟同盟很難推進。經歷這次金融風暴,投資者對歐元的前景更加懷疑,註定歐元從誕生就是多災多難的。

儘管如此,美國也不打算放過歐元,利用轟炸南聯盟對歐元下了第二把黑手。相關內容的文章有很多,我不但算浪費資源了。

不過在歐元前途黑暗的時候,救星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薩達姆。膽敢觸動美國利益的人,殺無赦。

閒聊匯率幹掉歐元之三

自從海灣戰爭結束,老薩就特不爽。想想也難怪,美國對伊拉克說翻臉就翻臉,當年炸了老美護衛艦都沒事,現在不但把伊拉克打得稀裏嘩啦,還對伊拉克繼續搞經濟封鎖。要說老薩想幹掉債主科威特,確實不夠仗義,不過這債也是打兩伊戰爭欠下的。當初慫恿老薩打伊朗的是美國,現在收拾老薩的也是美國,老薩能不鬱悶嗎?

相比之下,小克就爽歪了。世界各地金融危機不斷,美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總統當得省心啊,所以工作之餘業餘生活也就比較豐富。

老薩一直憋著勁要給美國點顏色。美國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元的霸權,只要剝奪美元的霸權,美國就要吃不了兜著走。

美元形成霸權的過程很漫長,美國經濟超過英國之後,世界仍然在英鎊的統治下,真正的大飛躍是美國通過一二次大戰期間向其他工業國家大量提供美元借款。借的時候是弱勢,還得時候是強勢。其他國家都被打得一塌*塗,戰爭期間各國貨幣生死未卜,根本沒有什麼和美元競爭的實力。於是美元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的主宰。

70,80年代以後,日本,歐洲重新崛起。美元的地位受到挑戰。

美元維持美元霸權的主要支柱是世界貿易中的原材料美元計價。原材料中最根本的是石油。只要改變了石油的計價方式,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其他原材料很可能跟進,各國的外匯儲備也必然相應變化。然後就是新貨幣的堀起和美元的衰落。

但是不是那種貨幣都能成為石油計價貨幣的,這種貨幣所代表的經濟圈的經濟水準必須超過,至少不亞於美國。歐元誕生以前沒有一種貨幣有這樣的能量。

歐元誕生意味著一種潛在的國際貨幣的誕生。

老薩終於等到機會了。

2000年,老薩宣佈伊拉克改用歐元結算石油,並且把100億美元儲備換成歐元。

老薩這麼一改,正趕上美國泡沫經濟破裂,美元走低,老薩收入頗豐,弄得許多歐佩克國家心癢。

老薩充其量也就是小國獨裁者,缺乏戰略眼光。中國的"以夷治夷",早就被歷史證明失敗了,老薩在若干年後還玩這種把戲。

美國是什麼?牛仔啊。佔便宜的時候講道理,吃虧的時候就拔槍的主啊。歐洲紳士嘴上說說還可以,能統一內部意見就不錯了,關鍵時刻指望不上的。

布希上臺就憋著火要幹老薩,一直沒有理由。畢竟明火執仗的幹,有損世界民主自由領袖的形像,何況對歐元區也不好交代。另外,和平時期突然大舉用兵,沒有充足的理由怎麼跟選民交代?跟選民講為了美元霸權,這次不能講民主了。選民聽不懂啊。

這個理由真讓他等來了。

幹掉歐元之911篇

拉登大叔是個天才,洞悉世界政治經濟大勢的天才。世界經濟環流之中有一個怪現象:打工的資本家。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商品從發展中國家(東亞的產品,中東的石油,南美的木材,非洲的貴重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貿易盈餘換取的外匯變成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購買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債券,又回到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把這些外匯變成直接投資投入到發展中國家,賺取利差。於是這些貿易盈餘經過貿易盈餘---外匯儲備----發達國家債券----直接投資的迴圈,回到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利用自己的貿易盈餘,卻不得不向發達國家上繳高額的利差。

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的銀行,發展中國家成為打工的資本家,利用自己的資本卻要上繳高昂的利率。東亞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卻是最短缺資本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

與19世紀的金本位不同,今天的美元本位是非常虛幻的東西。一種貨幣的硬度,並不取決於一國的淨財富量,而是取決於世界各國對一種貨幣的信心和這種貨幣已經佔有的經濟地位,或者說是流通和保值功能。

在自由資本主義世界中,大吃小是天經地義。誰先拿到第一桶金,誰就有資格支配世界。

一開始沒有完善的資本市場,沒有優勢的經濟地位,以後也很難擁有。所以,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永遠無法獲得足夠的硬度,本國的資本永遠不能以本幣積累。

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用發達國家的貨幣積累。發達國家通過控制資本利率的方式,源源不斷獲得資本增值;發展中國家,永遠積累不夠足夠的資本,不斷地陷入資本短缺和金融危機的惡性循環。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的老大,是這種遊戲中是最大的受益者。

為了維護自己的選票,就要維護美元的地位,於是美國政客也幹了若干讓世界多數人民普遍不爽的事情。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機,南美的政治動盪,中東的戰亂,這些事情的背後都有美國的黑手。

對美國不爽的人也悟出了美國的弱點。

老薩冒美國之大不韙,用歐元結算石油,讓美元的經濟地位受歐元的挑戰。拉登大叔用恐怖主義,挑戰美元的另一個主要支柱:世界大眾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拉登大叔在阿富汗的山洞裏能悟出這樣深的道理,不愧是天才。

老薩和拉登雖然相隔千里,卻心有靈犀,一個攻擊美元的流通功能,一個攻擊保值功能,相互配合。兩人真可謂是知己。

所以布希說老薩與拉登有關係,這話不是一點沒有根據的。一點沒關係,你們倆怎麼配合這麼默契呢?

911對布希是天賜良機,布希決定將計就計,徹底幹掉歐元。

幹掉歐元之終結篇

沒有人懷疑布希打伊拉克是奔著石油去的。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偏偏中國、日本和歐洲都貧血。

反過來控制了石油的供應,就可以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走勢。石油價格飛漲,這些國家要為石油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時美國的金融、能源集團可以獲得高昂的回報。

與戰前30美圓一桶相比,60多美圓的石油,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各個產油國自然是發了,但是不要忘記美圓在石油交易中的壟斷地位,美國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行業中的地位,美國石油期貨對世界石油價格的影響以及美圓龐大的數量。

美國是這場石油價格飛漲浪潮中之中最大的贏家。準確地說,是美國的金融、能源集團。

可以講,今天的石油價格是美國在變相地向世界其他國家在徵稅,徵收石油稅。

歐洲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

歐洲的貨幣聯盟是一種非常僵硬的貨幣體系。既然是聯盟,就要步調一致。在這種貨幣體系之中,大家為取得一致,必須保持折中,每個國家交出貨幣發行的大權和利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大權。每個國家都喪失了利用利率調節本國經濟增長的能力,喪失了利用通貨膨脹刺激就業的能力,喪失了利用通貨膨脹減低財政赤字的能力,喪失了利用匯率調節進出口的能力。所有的大權集中在歐洲央行,歐洲央行以德國央行為主導,奉行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失業問題自然就放到第二位考量了。此外,因為貨幣聯盟是前無古人的創舉,貨幣聯盟初期奉行高利率低通脹的貨幣政策也是為了維護世界各國對歐元信心的必然選擇。德國有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德國工業有強大的技術優勢,適應這種貨幣政策。法國和義大利就不那麼舒服了。這兩個國家民僚主義嚴重,不但要失業率低、有工作,而且要懶散、少幹活。這些國家更適合以失業率為主導的經濟政策,更適合盯住失業率的貨幣政策(適當通膨減低失業)。

歐洲貨幣聯盟在成立的時候就為內部意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油價飛漲,美圓暴跌,直接加重了歐洲的苦難。

油價飛漲直接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歐洲央行就要提高利率,高利率對企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此其一。

美圓暴跌,造成歐洲出口困難,此其二。

歐洲全是福利國家,經濟退步,稅收不旺,福利卻不能減少,政府財政赤字持續上升,此其三。

財政赤字上升,政府卻既不能減低利率刺激經濟,又不能通過通貨膨脹減低赤字,只能得過且過,過不下去就減福利。此其四。

老百姓不是政治家,不管長期的宏大目標,只管眼前基本利益,減少福利就抗議。各國為了票箱著想,吵成一團。一體化進程磕磕絆絆,此其五。

更糟糕的歐洲沒有主動跳出這種困境的辦法。既不能使用軍事政治手段干涉美國在伊拉克的行動,也不能統一內部意見,推行穩步的一體化進程。

曾經有人說,秦國統一六國,是成本最低的統一方式,這話很有道理。

說句題外話,雖然歐洲日子不好過,歐洲也沒閑著。當年希同志揮師東進的一個原因也是為了搶奪蘇聯在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沒有石油第三帝國堅持不了多久。今天德法扭不過美國,不能插手伊拉克,就打俄羅斯的主意,所以歐盟和美國在烏克蘭聯手搞顏色革命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不過美國的日子也不舒服。伊拉克戰爭的獲利者是少數精英集團,大多數美國人都要承受油價帶來的衝擊。民意對這場戰爭還能支持多久?這場戰爭造成的巨大的財政赤字如何填補?過度依賴亞洲資金,美國的經濟越發泡沫化,泡沫能支撐多久?歐元崩盤或者徹底控制中東,才算達到戰略目的。現在看這兩點在短期內都不容易達到,尤其是第二點:不但要徹底控制伊拉克,還要幹掉桀驁不遜的伊朗,在沙特、科威特推行西方制的改革,現在看基本是前途渺茫的。大量的軍費造成國內公共福利的不足,新奧而良的大水就是徵兆。

當然,小布希這種手中有劍、胸中無劍的人,是不會考慮這些的。

現在的問題是看歐洲和美國那一家能堅持得更久。

伊拉克戰爭的結局將決定世界金融的走勢。但是不論怎樣,世界金融將進入更動盪的時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