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

為什麼你總是高吸低拋?

多虧了神經系統科學家,最近公佈的一系列新發現顯示,這是大腦作怪,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這個壞消息的根源在於,人作為一個物種,幾乎整個進化過程都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小群聚居,追逐野獸,種植作物,尋找配偶,躲避猛獸,未雨綢繆,尋找庇護之所。相應地,人腦的進化也圍繞這些任務展開,最終它變成一台超級機器,能以閃電般的速度應付諸如辨別短期趨勢或激發感情反應這樣的事情;同時卻對辨別長期趨勢或同時關注多個方面問題力不從心。而後者,恰是我們的祖先做夢也沒想到,而當代投資者卻又不得不天天面對的問題。

扁桃體區:無論如何跑了再說

大腦下半部分左右各有一個扁桃體區,這個扁桃形狀的結構負責激發腎上腺素釋放,傳送恐懼和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覺,相當於一個早期預警系統。打個比方:假如有人朝你扔去一隻老鼠,你的第一反應一定不是琢磨這究竟是真傢伙還是塑膠玩具,而是整個跳起落荒而逃。這就是扁桃體區受到刺激而發揮作用的結果,跟老鼠的真假毫無關係。

影像和聲音都能刺激扁桃體區,結果是,你還沒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已經汗流浹背,呼吸急促,心跳加劇。科學家發現,不僅有形危險可以刺激扁桃體區,投資結果對其也有很強的影響,虧錢的時候就更甚。美國國家健康學會(NIH)的一項研究發現,別人越說你要虧錢,你的扁桃體區就越活躍。

作為早期預警系統,扁桃體區的反應是夠快的了,問題是它不能分辨危險的真假。科學家認為這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我們祖先的首要需求是快速反應,然後才是分辨危險的真假。打個比方:扁桃體區只要能足夠快地使他們爬上大樹躲避一頭獅子就好了,至於上樹後他們發現所謂"獅子"不過是一團雜草卷過,上樹的反應也並不對其造成傷害。

然而對於投資者,這個"無論如何跑了再說"的機制,卻很可能因為錯誤警告而激發錯誤對策,為重大損失埋下了伏筆,結果就跟忽視危險一樣糟糕……股票交易所裏經紀人焦躁叫嚷的畫面,某只股票可能出問題的道?塗?,這些都足以令人在惶恐不安中匆忙改變長期投資策略,以後又追悔莫及。最可怕的例子莫過於股市雪崩,可能毫無理由,只是一有風吹草動,誰都想逃,最後卻變成誰都逃不掉。

前額葉皮質:大腦的CEO

把前額葉皮質比喻為大腦的CEO,是因為它負責完成高層決策。

同樣是NIH的研究表明,前額葉皮質作為大腦的CEO,其作用在於使我們能以記憶方式儲存各種事件,並從中歸納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用於預測我們的行動後果以及對比今昔經驗,以此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斷。換句話說,假如沒有這個CEO的強大的克制作用,扁桃體區的"無論如何跑了再說"的機制就會讓我們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境地。

這個研究是以一組越戰老兵為物件,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已經受損,結果是投資目標越長遠,病人越不願意投身其中。他們寧可花時間鑽研短期目標,例如未來兩年如何穩定收入或購置房子,卻很可能沒有考慮為日後退休生活做準備。科學家警告說,前額葉皮質的輕微損傷都有可能使病人陷入短視之災。

事實上,年齡老化而導致的大腦敏銳程度下降,許多時候就是從大腦的CEO(前額葉皮質)退化開始。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上了年紀的人更容易成為投資陷阱的受害者。隨著長遠規劃能力日益退化,人們不能理解投資決策將在日後造成什麼結果,凡事只看眼前。而投資陷阱們幾乎都宣稱可以馬上帶來收益,這就恰好擊中了人們的軟肋。要想抵禦投資圈套的誘惑,惟一的辦法在於牢記長期結果的重要性。

與生俱來的"預測癮"

擺出一組事物,無論是數字、顏色、形狀、字母或面孔,即使被告知這是隨機排列的,人們多半不會相信,他們堅持認為自己可以預測這個系列的下一個會是什麼。這樣的例子隨手拈來:我們"知道"一個球員馬上就要進球了,我們"知道"下一次擲骰子就要擲出一個"6",我們"知道"我們的"幸運數字"就要成為本周的中獎號碼,等等。

華爾街的技術分析員也一樣,認定從過去的價格變化圖可以推算未來的回報,而投資策略家則相信自己可以預測市場走勢。然而,說實話,哪怕是華爾街的老手,心裏也和我們一樣,非常清楚這些未來回報或市場走勢,根本不可預計。問題是,我們為什麼還要竭力預測呢?

這是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我們的大腦生來就要預測,確切地說是它迫使我們進行預測,就像一種生理需求,這裏不妨稱為"預測癮"。

大腦另外兩個區域,分別叫做伏隔核和前色帶。只要遇到重複或交替出現的刺激物,比如一再獲得"某種植物可食用"的經驗,以及"白天過後是黑夜"的交替過程,就會被激發,試圖辨認變化的趨勢,而這兩種模式也是我們的祖先不得不首先確認的基本須知。

研究表明,只要連續出現兩次同樣刺激,伏隔核就開始相信還會出現第三次,這從神經系統科學的角度解釋了"三人成虎"的俗話。放在投資領域,只要一隻股票連續兩次未能達到預期贏利,或者一隻基金連續兩年超過市場預期,我們就會產生"我知道了!"的感覺,自以為看穿個中端倪,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糟糕的是,假如重複的模式意外中斷,大腦的島葉、尾狀核、殼核的神經細胞就會受到刺激,而這些區域和扁桃體區一樣,可以激發恐懼和焦慮情緒。而且,一個模式持續時間越長,其一旦中斷時的大腦反應就越激烈。研究表明,如果一家公司超過華爾街預期的次數越多,那麼,當它終於有一次未能達到投資者期望時,激起的反應也會越激烈,結果就導致爭先恐後的拋售和股價大跌,瞬間造成億萬損失。

然而我們無法停止這一切,就像心臟要跳動而肺部要張合一樣,只要我們活著,它就並不取決於我們,這就是"預測癮"。

多巴胺:快樂之源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化合物,負責激發愉悅之感。只要你買的股票升了,多巴胺神經細胞就會分泌這種化合物,傳到大腦許多部位,包括伏隔核,使你感到非常高興。

大腦什麼時候會分泌多巴胺?研究發現:一、大腦偏愛希望小而風險大的賭注。

你所選股票的回報越難預測越難實現,多巴胺神經細胞就越活躍,分泌越持久。相應地,一旦出現意料之外的回報,多巴胺就會大量分泌,使人欣喜異常,而下一次也會更樂意接受風險。科學家說,假如沒有這一機制,我們的祖先大約會龜縮在山洞裏餓死,而我們也會把錢收在床墊下面,不敢拿來投資。

負面結果在於,我們的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買彩票,買IPO,違反分散風險的原則而將錢投在少數幾個股票上,願意把錢交給大膽的投資經理而不肯根據股市指數進行調整。

二、多巴胺分泌類似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實驗表明,只要喂狗的時候響鈴,時間長了狗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聽見鈴聲就分泌口水。最新研究表明,多巴胺分泌也有類似情況,只要收益跟某種暗示掛上鉤,只要出現這種暗示時(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實現),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好比1999年的牛市,只要上一個交易賺了錢,坐在電腦前的投資者就能得到一種快感,很可能使下一個交易變得更大膽;同樣,隨著思科連續25季超出華爾街盈利預期,投資者只要知道它快要發佈下一個贏利報告就能興高采烈了。(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思科股價到2000年初已經瘋漲196倍。)

三、只要你確定什麼暗示表明收益即將出現,神經細胞就會在你接到暗示的時候分泌。然而,一旦收益未能如期出現,多巴胺就會迅速枯竭。這一急劇逆轉不消兩秒就能使人從欣喜跌入鬱悶,這也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市場會對任何短期失望產生極大的反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