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行情分析思辯之一技術分析可信嗎?
市場行情分析包括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兩個方面的重要構成。歷史上有商品交換的產生就有基本分析的存在,因為買賣雙方(特別是中間商)為了贏取更多的利潤,須掌握相關的資訊(儘管當時沒有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與商品資料。由於時代的久遠我們已無法考證誰是發明、應用"基本分析"的第一人,當然,如果不是為了沽名釣譽的話,考證它實際上毫無意義。儘管基本分析也有不能得出準確結論的時候(這是它的客觀性,否則如果大家都正確,那麼誰賠錢?),但料想,正常的交易者,不會懷疑做現貨買賣時須進行某種形式的"基本分析"的必要性吧!否則,它一定是一個終遭市場淘汰的"自以為是者"。
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儘管是市場的高級形式,有別於現貨市場,但它是由現貨市場發展而來的,它的基礎仍是現貨市場。因此,做期貨交易進行基本分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不應該懷疑其必要性。而我們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利用基本分析來幫助我們的入市交易(本文暫不作詳談)。
市場上,對"技術分析是否可信、有效"的爭論一直非常激烈。歸納懷疑論者的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分析是建立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之上,缺乏"某種理論、方法的論證",缺乏理性分析與科學依據。
2.技術分析偽信號經常出現,因此準確率、可靠性較低。
3.價格變化本身的不確定性決定與隨機性決定是技術分析是"畫餅充饑"。
4.歷史不會真的重演。
5.艾略特的波浪理論等是"閉門推出床前月"。等等。
限於篇幅,這些具體的對技術分析的"置疑",我們會在未來做進一步的討論分析。但從總體上看,筆者認為這些"置疑"的本身是值得置疑的:
首先,它們缺乏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論與方法論,即缺乏對市場現象的哲學思辯。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上任何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繫",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係(聯繫具有客觀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等的特點)。而"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我們常常所談的"規律",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可尋的,(如果你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否認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就可以理解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期貨市場的價格運動同樣是有規律可尋的。由於規律具有客觀性、本質性、必然性與重複性的特點,所以,技術分析科學前提,已在哲學上首先得到解決。
關於規律的認識,我們的確需要依靠哲學來加深我們的理解。有些規律我們沒有認識到並不等於它不存在。比如,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圍繞太陽轉"是在哥白尼之後才確立的。比如,有些規律是暫時或未來相當一個階段無法得到理論推理特別是實證的,但不等於它不存在。如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道"就是一個規律,但它每年圍繞太陽轉的軌道都是一樣的嗎?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因為如果以銀河系中心來定位的話,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道"永遠都不會在"同一軌道上",但能說它"沒有規律"嗎?!
因此,關於技術分析的"不可知論"和"形而上學"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其次,缺乏對技術分析的本質的正確認識。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實際上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基本分析是為交易者提供影響現貨供求的基本面資料,而技術分析則是對交易者交易行為的數量化或圖表化的顯現。交易者(特別是一些主力機構)之所以產生那樣的交易行為,與其基本分析的結論與預期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在關鍵價區時)。因此,技術分析在本質上並不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一座"空中樓閣"。如果你承認基本分析是客觀而有效的,就不應懷疑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其三,關於具體技術工具的運用,缺乏辯證思維與創造性。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強調,在商品期貨市場,儘管我們交易的合約是"虛擬的",但合約標的物倉單卻是物質的,我們交易所用的貨幣實際上也是"物質的"(勞動的結晶--其他衍生品市場交易所使用的貨幣也是一樣),因此,市場價格運動實際上是具有物質運動的一般特性的,所以,力的合成與分解、幾何及拋物線運動、慣性運動以及數理統計、概率分析、杠杆原理、黃金分割等物理、數學和其他方面的原理都會得到體現與運用。特別是圖表中能夠反映交易者心理力學的現象的存在,更為技術分析提供了科學的前提,儘管我們現在還沒有進行實證研究,但正如"地球圍繞太陽轉"一樣是有規律可尋的,不能因為我們的無能,而懷疑它的存在!
總之,行情分析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單一工具指標有其局限性,而共振與背離分析是必要的,這正是期貨市場的複雜性所要求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就一些具體問題做進一步的討論。
關於期市行情分析的思辯之二:期市如棋局局新
有關期市行情分析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基於向大家學習、交流的目的,筆者才將一些淺見與心得拿來與大家共同探討。因此,非常感謝大家的回應、批評與置疑。不過,許多問題的討論還剛剛開始,耐心也許對我們進一步深入的研討更有幫助。
筆者此系列討論文章之一,雖以"技術分析可信嗎?"之題目出現,但文中內容可謂明確無誤,技術分析不僅可信,而且還有著充分的哲學依據,這也間接證明瞭技術分析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凡事首先解決理念問題非常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的市場理念與思維邏輯,對行情分析結果的影響處於決定性的支配地位。即使是程式化交易,也離不開我們智慧能力的注入,因為交易系統也是人"編"的。因此,有關哲學領域的方法論、認識論,對於我們對市場現象的認識,並不是無關緊要的,相反,卻是我們不能不借籍的思維工具。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沽名釣譽。
筆者是"技術分析有效論"的堅定支持者,許多朋友也許會用大量的事實來置疑筆者:"技術分析有效"為什麼占多數的分析結論不能準確應驗?這裏就存在一個關於這個課題的"認識論"的問題。可以說,"個案的分析結論"(儘管往往占多數)不准,並不能夠在邏輯上證明"技術分析無效"----因為真理並不是投票所決定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市場經濟中常常出現的"二·八現象",就是一個有力的旁證。
有一句話非常流行,那就是"世事如棋局局新",期市也是一樣。不能因為技術分析結論常常不準確,而置疑"技術分析有效"。技術分析方法就像"棋譜"一樣,說它是科學推演也好,還是經驗總結也好,他的實用性是不能懷疑的。但靠背棋譜而機械地下棋行嗎?因為對手不會照棋譜走,況且,天下沒有萬能棋譜,因此,在基本理論素養修練的基礎上,必須有創造性的勞動,才能夠正確應對。而且,不同的棋有不同的下法。對手不同,理念不同,智慧水準不同。這些都導致在具體的對局中又牽涉"方法論"的問題。因此,真正從事行情分析、投資顧問的工作,捨棄複雜而"簡單"應對,怎麼能夠"分析準確"呢?
同下棋一樣,因為對手下棋思路的不確定性,你提前設計好的路徑,必須在對局中作出調整(除非你有實力操控局面),因此,行情分析也是一個在市場價格運動過程中需要於局部做動態調整的工作,不能以表面現象去推論"技術分析無效",而慨歎什麼"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不可否認,從市場實際的動態發展過程看,技術分析的預測結論常常"無效"。然而,"此無效"卻非"彼無效"!"此無效"是正常的預測偏差,可以在市場運動過程逐步、及時加以調整,而"彼無效"則是完全否認技術分析的作用及有效性。就像不能完全照搬棋譜,但棋譜的指導作用不可否認一樣,"期市如棋局局新",我們要成為市場競爭的勝利者,就不能是技術分析的懷疑論者,市場價格運動"不可知論"者,而去"瞎子摸象";也不能成為形而上學者,而完全盲從、機械應用技術分析方法。我們需要的是創造性的智慧勞動,需要堅持因地、因時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市場運動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為我們技術分析提供了客觀的前提;市場運動發展的多樣性、條件性,為我們創造性地進行技術分析活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基本分析:永遠的缺憾?!
期市行情分析思辯之三
市場對基本分析方法的置疑與批評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技術分析派(以墨菲為首)更是如此。可筆者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非要將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加以割裂,而不是將它們"取長補短、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辯證法的認識論來看,基本分析也好、技術分析也罷,它們各自必然地既有所長、也有所短;既對立又統一;既互相制約也相互聯繫與影響;……。總之,對一個成熟、有效的行情分析系統來說,它們是一種互為補充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從期市行情分析的方法論來說,基本分析屬於定性分析,技術分析屬於定量分析。而"決策預測學"的基本原理則表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則是不可偏廢,也不能互為取代的。
因此,對於基本分析(技術分析也同樣),我們應持有一個客觀的態度,既要明確它的地位、優勢與作用,又要知道它力所不及之處。也就是說,揚其所長,避其所短。
所以,我們是在這樣的一個觀點與原則下來看待基本分析的:它有著它自己永遠也改變不了的缺憾,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拋棄它(實際上,對待技術分析同樣如此)。
當然,不同的投資者類型、不同的投資策略、不同的投資計畫、不同的投資市場,不同的市場價格運行區間,對基本分析方法的使用,也有所不同。這正是市場行情分析的複雜性及內在規律性所要求的。
基本分析更多地被用來進行"中長期的市場趨勢方向"的分析的,因此,如果不是各種機構、基金的戰略投資、價值投資,或是套期保值、套利交易,僅依靠基本分析尚無法解決以最佳時機、點位出入市的問題。即使是上述機構投資者,也必須在基本分析的基礎上,依靠技術分析來策劃最佳的交易方案和風險控制方案。
因此,說"基本分析是經濟學家的事",未免過於將基本分析"神秘化"。這種逃避主義實際上使純粹的技術分析派將自己陷於自我設置牢籠中,不能自拔。不過,基本分析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有人認為,"基本分析通常就是靠消息、新聞來進行,甚至說白了,基本分析者所做的一切就是'炒消息'--利多或是利空。這樣,消息是否靈通就是關鍵因素。因此,基本分析者就分出'三六九等'"。這種觀點乍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實則不然,因為這些消息大多只是短期因素或局部因素,它對市場總的供求關係的影響是怎樣的,則需要進一步評估與綜合分析。'炒消息'更多的是短期投機行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基本分析所為。
可以說,價值規律是市場價格運動的本質性規律,供求關係規律實際上是從屬於價值規律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未來做進一步的展開討論)。因此,在理論上,基本面各因素的綜合影響是市場中長期價格運動內在的本質性動因,儘管技術圖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的價格運動狀態,但它只能是一種價格運動的表像。我們要解釋它、並進一步分析預測它的趨勢,必須以理性的基本分析來加以共振或背離的支持,同時給出真正的理由。
我們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又要依靠本質來正確解釋現象。由於影響價格運動的基本面因素往往是複雜而方向不一的,因此,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事物的性質),這也是同樣是在做基本分析,而不同的分析者所得出的結論有所不同的原因之所在。這裏,還要強調一個問題,就是主次矛盾、主次要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如果能預測它,則水準就更高)。
基本分析的缺憾是需要技術分析來補充的。比如品種市場的長期或短期價值線,則完全可以選擇一條某種週期的移動平均線來定位。而價格運動區間也可相應確定(大家不妨一試)。其實,當前的國際市場,許多的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已在互為利用。一些大型投資公司或代理、諮詢公司,不僅有自己的大量的技術圖表、程式交易資料,而且基本面的長期實際資料也相當充實,並製成技術圖表來用以進行市場的分析預測。
基本分析有缺憾,這是客觀的,它本身並沒有什麼錯,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重要的是,你怎樣去克服它--這是你區別於他人的關鍵,也是許多投資交易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供求關係分析:並不僅僅是相關資料的簡單對比
期市行情分析思辯之五
市場在進行基本分析時大多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即對某一品種的供求關係分析僅僅理解為簡單的相關資料的比較。表面來看,似乎他無可置疑,而實際上它會使我們陷於對基本分析產生誤解的境地。
這裏讓我們先看一組美國農業部的資料:
2001/2002年度全球大豆產/求預測值為18067萬噸/17994萬噸,差值為+73萬噸;2002/2003年度全球大豆產/求預測值為18449萬噸/18999萬噸,差值為-550萬噸;2003/2004年度全球大豆產/求預測值為20015萬噸/20167萬噸;差值為-152萬噸;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產/求預測值(9月份報告)為21672萬噸/21518萬噸,差值為+154萬噸。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那就是4年來全球大豆生產量與需求量的差距一般都在正負200萬噸以內,僅有2002/2003年度為-550萬噸。而在這4年中,CBOT大豆卻經歷了從410多美分暴漲到1000多美分,之後又狂跌到500美分的驚人歷程!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今年初美國農業部曾一度預測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產/求預測值為22849萬噸/20758萬噸,差值為+2091萬噸,曾預測結轉庫存創歷史記錄,大豆市場嚴重供大於求,但CBOT大豆卻沒有見到400美分的前次熊市底點(僅剛剛跌破500美分)。
從這一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局部的階段性價格走勢的確與當時的供求關係(及對未來的供求關係預期)有關,但市場較大的價格週期迴圈顯然還受制於其他更深層次的市場因素的牽動,簡言之,市場的價格運動還有其自身內在的規律性,還有其他的引力在共同發揮著複雜的作用。比如,社會平均價值(及平均成本)線的週期性運動,就是某品種價格運動的重要牽制力。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轉,同時又隨著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轉一樣,地球在宇宙中的絕對位置,並不僅僅取決於它與太陽的運動關係。
如果我們能夠領悟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對基本分析的誤解就會消除,同時,我們還會深刻認識技術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技術分析對複雜的市場價格運動的整合能力。
當然,在具體的技術分析中,我們往往會面臨對未來的多種選擇,這時,正確而有創見的基本分析,會為我們對趨勢方向選擇的困惑,提供一個"紅外線望遠鏡",使你能夠做到"不被浮雲遮望眼"。
期市行情分析思辯之六趨勢分析所不能回避的核心問題
我們曾談到,期市行情分析主要解決趨勢方向、趨勢運動幅度(空間)和趨勢運動速度(時間週期)3個問題。
儘管這3個方面的問題都非常重要,但我們最基礎的,或者是首先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則是對"趨勢方向"(上升、下降和橫向振盪三個方向)的分析與判斷(包括趨勢反轉)。
是什麼在推動市場趨勢的產生與發展,你可以說是某一基本面因素(如供求關係的變化、市場主流偏向、市場預期與從眾心理等等),但這一因素到底對市場價格運動有多大影響?這不是基本分析所能夠很好解決的。正如《期貨市場技術分析》(約翰·墨菲著)一書中文譯者丁聖元先生所說的那樣,"不能判斷趨勢的反轉,趨勢分析就完全沒有意義"。這個論斷也實際上非常重要,因為你如果不能判定一個趨勢在何時、從哪里開始,並在在何時、何處結束,你就無法獲得投資活動的成功。這也是許多人認為自己"趨勢看對了,但沒有賺到錢",甚至賠錢的真正原因。
因此,趨勢分析最終還需要利用技術分析這一工具。而在技術上談趨勢就不能回避"趨勢線"(上升趨勢線是由依次彈升的價格低點連接而成的,下降趨勢線是由依次下降的上沖高點連接而成)的問題。
市場上許多人對趨勢線的有效性、科學性(原理)提出了置疑。認為"它只是經驗總結,並不令人信服"。其實,許多"經驗總結"雖然暫時不能闡釋某些問題的"原理",但不能說它"不科學",因為許多概率分析、統計分析都是屬於"經驗總結"的範疇,能說它"不科學"嗎?
其實趨勢線有它內在的、豐富的涵義,它為什麼能夠成為支持線(上升趨勢)、壓力線(下降趨勢)?這首先與市場價格運動的某些重要的高點或低點的阻擋或支撐有關。如果再考慮到在每次上升或下降趨勢運動,回調或反彈動能的不斷衰竭,那麼,趨勢線則體現了力學與幾何學的許多原理。這可以說是勿庸置疑的。
當然,"一把尺子闖天下"是不現實的,一條線也不會解決所有問題。因此,變通、豐富、完善"趨勢線理論",則是我們能夠真正認識市場的"不二選擇"!比如,我們需"優化趨勢線",或用某種週期的平均移動線來驗證它;結合形態分析判斷趨勢反轉;結合波浪理論進行趨勢線修整及判斷趨勢反轉(4點反轉法則);結合扇型原理使用"三條趨勢線"及判斷趨勢反轉;等等。"趨勢線理論"是基本的理論,只有演繹它,才會發揮其真正作用,才會修正它的缺陷。
這裏,需強調的是:趨勢有長期、中期和短期之分。在大多時候,三種趨勢之間的方向是相反的,"趨勢線"在不同的投資者眼中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你追求的到底是"哪一個趨勢"。
方向錯誤,一錯百錯!趨勢方向弄清楚了,再解決好漲跌空間與週期的問題,投資成功才有把握。
期市行情分析思辯之八
走勢的波峰、波谷為什麼會具有支撐或阻擋作用
在市場趨勢分析及漲跌幅度的分析預測中,原有走勢的波峰、波谷對後續走勢具有支撐或阻擋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絕對不是技術分析師們的"假想"。儘管許多有關技術分析的著作,往往只是強調它是"經驗總結"--實際上,我們從各種走勢圖上,也的確發現這個"經驗總結"是成立的。當然,不會是絕對的,但它確實是"真理"(相對的)。
但市場上許多人對此(特別是它的內在原理)表示懷疑,如《大師的命門》一書的作者就認為"趨勢的波峰和波谷不具備支撐、阻擋作用"。在實際圖表中有沒有這種情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它發生的概率起碼小於1/3(----而我們在作投資與交易決策時,風險/收益比小於1:3時,就應嘗試進入市場交易操作)。
筆者曾向幾位國內外資深市場分析師求教,問他們為什麼許多技術分析方法的理論依據沒有人去做更詳細、更有說服力的闡釋。同時,也想聆聽一下他們在這方面的高見。儘管他們並沒有給我一個滿意的回答--或許他們不想公開自己的市場分析"秘訣",或許他們也表達不清楚。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期貨等衍生品市場儘管是"虛擬的",可它同樣是物質的。它的運行規律,同樣可以用現代科學的一些理論作出解釋。許多技術分析方法絕不是在"畫餅充饑"。
書歸正傳,市場走勢的波峰、波谷為什麼會對後續走勢具有支撐或阻擋作用?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討論也許會給我們找到一些"依據":
從中短期走勢看,由於期貨保證金制度、漲跌停板制度所規定或影響,某品種市場的波段走勢已經被幾種可能所限定。因此,在某一波段的高點、低點,必伴隨一定交易量的止盈單(到計畫目標獲利平倉)、止損單(資金管理、風險控制)的出現。某個高點或低點標誌著一段行情的開始或結束。說走勢的高點或低點的支撐、阻擋作用是"市場心理的反映",這只是對此現象的淺層認識,而實際上它卻具有更深層次的內在機理。
從長期趨勢看,則是商品價格圍繞社會長期平均價值線的回歸波動。如30多年來,CBOT大豆價格基本都是在400美分--1000美分的區間內波動,其長期平均價值線在700美分左右。也許有人會說,30年來物價指數在上漲,其價值線為什麼是在水準運動?筆者分析的原因是30年來,因科技進步、生產效率提高,美國大豆的產量正好翻了一番。
如果我們採用某種週期的移動平均線(特別是某種加權移動平均線)來代表某種週期的趨勢線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市場走勢的波峰、波谷對後續走勢具有支撐或阻擋作用",被移動平均線修正以後,是非常具有可靠性、操作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