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

證偽

拿破崙行軍時,有一人走在佇列前邊。元帥把他叫住:"你是幹什麼的?"那人不高興:"我是上帝"。拿破崙說:"你不是,不過你想當上帝;哦!你是學者。給我入列!請走在驢子與士兵中間。"

真理的敵人不是謊言,而是長期以來似是而非的神話。

偽資訊長期存在,它比謠言隱藏的更巧妙。

人類的傳說象一條大河,一頭接遠古,一邊是未來,神話和預言都順著這兩個方向發展,沿的路徑卻是兩條線,一頭是源頭,一邊是入海口。傳聞的生成可能植根於人類的靈魂深處,人類的憂患是共同的,一個是遠古的恐龍、野人,一個是UFO和外星人。恐龍、野人、水怪和外星人,它包含了人類對自身焦慮與恐懼。一些永恆的主題引起人們長期關注。生死交給了宗教,愛情交給文學,生存與發展交給了經濟,那些似是而非的傳聞,圍繞著過去與未來的學問,則交給了"類科學"和神秘主義,它的好處是不用動腦子,比謠言更難清除。人類在不斷地假設和幻想,長此爭論不休,人類的憂患是共同的,人們相信一代一代的傳聞,人人都想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秘密,人人都對未證實消息抱有極大興趣,人們獲得資訊優勢後總是很得意:我知道了!

原始人、現代人都需要神話、幻想來維糸精神。為了加強興趣和信心,神話本身有誇張的成份。虛假資訊產生源於人類的天性,人類需要一些虛幻的東西來達到欣賞的目的,因為真假參半的東西才最大的激發了人類的興趣----人們用真實素材製造了很多不真實的東西,以文學、劇本和電影來虛擬真實,人們需要用別人的愛情、痛苦和經歷代來替自已去冒險。考古、刑偵、預測都是擴大背景資訊,極力推出結果資訊。沿的路徑卻是兩條線,一頭是源頭,一邊是入海口。

"小道消息"grapeline一詞本意葡萄藤,源於美南北戰爭的電報線。在電話線剛剛出現時,有人將其視為"魔鬼的聲音",架線工人甚至被殺。我們的生活空間裏,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葡萄藤。民間傳說的鬼神和"地下寶藏"一樣久遠----小道消息是一種原始的通訊工具,而通訊的原則在於相互作用。它不僅傳播一種資訊,也在傳播一種情緒,顯示一下時代徵兆。民謠,反映了一種社會情緒,代表著一種社會輿論,是一種民間意識形態,一種政治的表態。僅限於從文學角度去解釋,我們將很難對時下的民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倘若我們從歷史、文化、政治的維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地理解民謠傳播現象和民情的實質。

小道消息之所以不脛而走,因為有人相信它是真的,或有人希望它是真的。小市民喜歡聽熟人的醜聞,巫婆、神漢傳播的流言。為什?那些不堪一擊的謠言,並沒隨科學發展而消亡,反而披著現代化的外衣復活了。有些謠言每隔幾年就流傳一遍,它反復出現,已經成了民間傳聞的一個組成部分,文明的傳承是為了總結經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真假參半。每隔一段時期,相同的謠傳就重複流行一次,就象歷史上大流行的瘟疫,只是病毒不斷變異。每次都有新內容和新種群參加,有些特殊地區每隔幾年相同的神話就要鬧騰一遍。偽問題長盛不衰,恐龍復活,野人出沒,水怪、UFO和外星人,支撐的核心,那就是興趣。只要引起興趣,謠言就會不脛而走。有人說:神秘主義和謠言和是讓人不動腦子的最簡單的一種辦法。在流言的輪回中,我們的內心精神是豐富了,還是更顯空靈。

都市酒吧、飯店、院外會議和私人聚會都是都市傳聞的滋生地,小道消息是在尋找大眾的興奮點,要讓大家感興趣。真真假假的傳聞象隨機調查一樣在尋求民意和反應,最客觀的事實人們會不以為然,最荒誕的傳聞人們反信以為真。我們對現代傳播很有研究,對都市傳聞的認知程度卻很低。傳聞不是人們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它往往是與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相關,都市傳聞總是力圖詮譯或隱喻一些公眾人物或重大事件,一當政治經濟波動加劇時,心理壓力過大時,通過口傳心授,經人統計小道消息是以25次方的幾何級數傳播放大,一個人會對25個熟人、朋友、鄰居來講他聽到的傳聞。它的傳播速度不亞于現代聲光電,它的破壞力是不言而喻的。

資訊選擇、資訊識別,最重要的是核心是證偽。包括文字、語言、圖像。資訊表達方式以以文字、語音、圖像分別出現時,文字給人的想像空間最大,語音其次,圖像本身即是空間藝術,給人留下思維空間很小,工程圖紙幹粹就嚴絲合縫,路標路牌就是指示性信號:停車、危險!當所謂聲畫同步的合成資訊出現,就象看電影、看電視,人們只是被動接受,還能得到一種持續滿足感。電視恰恰是洗腦的最好工具。電視這一大工業登峰造極的產品,是傳播的利器。在數位技術,電腦合成下,好萊塢已完全能達到以假亂真,"真實再現"任何場景,證偽技術也就變得越來越複雜。偽資訊長期存在,它比謠言隱藏的更巧妙,你只能理解真實的事物,假如事物本身是虛假的,你理解研究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而爭論諜諜不休,而大動干戈,不是很蠢嗎?這就是偽問題。

人們很少對新聞提出疑問,先假定它是合法的、至少是重要的。人們很少對專家權威提出置疑,先假定它是正確的,真正的研究人員,如不是故作姿態的話,他們碰到的99%都是失敗和痛苦。你分不清專家的職業偏見,還是功利傾向。"善意的謊言"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可能就是醫生的謊言,醫生據實相告,病人會嚇個半死,病人、家屬也知道這一點。連醫生都說沒治了,看來是真是沒治了。這就應了"假做真時真亦假"那句話,就是經濟學的"理性預期"。

在均衡狀態下,真的假的各半,很難搞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動機分析,就是誅心。一個方面的原因是,社會效果不太容易說清楚,而動機好說。所以想要將一個人罵倒,就說他的目的不純。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日常生活中談論人物,比誅心更厲害的,就是分析利益關係。拿日元還是拿美元,是愛國還是賣國。當道德判斷靠不住時,只好靠功利判斷。一切社會問題的學理性分析最終要表達社會功利價值。CIA、FBI、蘭德的核心技術,一是內容分析,二就是比較分析。可內容分析再深刻也不及田野調查,不論科考、刑偵、還是新聞,一手材料都是無比重要的。二手資料的大量出現,就需要專業資訊的分析機構和專業資訊分析家,瞭解符號糸統,瞭解資訊源,識別證偽。搜索對方或敵手的專家平臺,可謂一條捷徑。

謠言是一種古老兵器,假資訊是一種以假亂真的工具,它和冷兵器、熱兵器功能不一樣,它的功能在於軟殺傷。現代的冷戰、心戰、資訊戰都不新鮮,古代就用過,它打擊目標是圍繞著軟體糸統:識別力、注意力判斷力、信心和決策來展開的。

就科學方法而言,有證實和證偽的不同。當有了科學假設之後,證實和證偽兩種方法都可以證明假設,但證實更容易混雜研究者的主觀願望,而證偽卻容易排除主觀意願。如我們認為某命題是真的,我們卻想方設法證明它是假的,如果證明不了它是假的,這個命題就是真的。這就是證偽法,也叫逼真法。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提出的這種證偽法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們排除主觀傾向、逼近真理的重要方法。

然而,證實方法是一些學者多年來常用的方法,並形成了傳統思維方式,他們極不習慣於證偽方法,甚至排斥別人對自己科研成果的證偽。科學之所以嚴謹逼真,正是因為接受不同的批評,經過不斷的修正,最後獲得學術界公認的成就。證偽和批評是保證學術嚴謹的重要手段,是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的重要體現。

證偽主義falsificationism

英國哲學家K.波普爾創立的科學哲學理論。波普爾從反對邏輯實證主義關於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出發,把科學理論看作是普遍命題,認為科學理論不斷通過有限的,個別的經驗事實而被證實,但個別的經驗事實都能證偽普遍命題,即如果根據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來,一種理論所提供的經驗內容愈豐富、愈精確和普遍,它的可證偽度就愈大,科學性就愈高。由於研究對象的不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確有差異,如果我們要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假說都必須能夠被"證偽",那麼,它們之間"證偽"的特點是不同的。

首先,社會科學不大容易通過"實驗"來檢驗假說的可靠性。要拿社會做實驗,就必須擺佈人,就會影響到人的利益。要一些人組成一個實驗結構,可能要對這些實驗物件支付報酬,而這個報酬行為本身也破壞了實驗的條件,實驗結果也就不可靠了。現在有了所謂"實驗經濟學",可以用來研究十分微觀的問題,但大量的經濟學結論還是很難用實驗的辦法來證實的。社會科學常常要用歷史來檢驗結論,這個過程很長,歷史資料的取捨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常造成爭議,遠不如自然科學那樣容易統一意見。社會科學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歷史事變的比較,例如,SARS在不同國家出現,但流行的後果很不相同;再例如法西斯在二戰前出現在許多國家,但後果也不一樣。這些事變,可以被看作一種不花錢的"實驗"。但這種實驗還是和自然科學的實驗很不一樣。

第二,社會科學不容易製造出一個由人控制的系統,來證明一種假說的正確性。社會領域中最簡單的系統,也比自然活動複雜。工程人員可以製造一台汽車,並可以使之處於人的良好控制之下,但社會領域做不到這一點。一旦到了複雜的領域,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就難分伯仲了。例如在氣象研究和天體研究領域,自然科學也不容易造出一個可控制的系統來證明一種假說的正確性,只能採取先驗的辦法來證明理論。

第三,在提出假說時,自然科學有可能儘量做出抽象,但社會科學比較困難。社會科學對人的最高度的抽象是"經濟人",它假定人的行為是效用最大化,並且通過人自己的理性滿足這種最大化。但這樣的抽象常常遭受批評,批評者似乎可以找到不少並不按照"經濟人"原則行事的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把理論上的抽象轉化為工程參數,但社會科學無法做到這一點。

在我看來,人們之所以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還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在預測方面,社會科學家做得似乎不比自然科學家好。天體研究者能預測天象變化,但經濟學家要預測經濟發展很難,尤其要確切預測就更難。這次鬧SASR,有不少人預測它的影響,其中有人說它對北京市的經濟不會有什麼重要影響,現在看來就不對。前不久,有位學者還說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打擊"歐元",因為美國不願意看到美元對歐元貶值,結果,就這幾天的報導說,美國總統刻意要讓美元貶值。類似這樣的"預測"的確讓人看了發笑。這種可笑的預測舉不勝舉。但是,若在那些不可控的自然領域,自然科學家做得也不是很漂亮。例如,氣象學家對氣象的預報常常為人所詬病,地震的預測也做得不好。總體上看,社會領域的事情更加複雜,預測很困難。

第二,社會科學的結論常常與人的利益相關,而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也常常難以做到不偏不倚,所以給人感覺很不好。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有的人文學者的確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放棄學術立場。但是,這些人的行為與科學無關。令人遺憾的地方在於,利益代言人的"結論"常常與學者的獨立的結論難以區分,這就給一些"江湖術"大行其道創造了方便,但對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不過,仔細觀察一下,還是有許多保持獨立立場的學者在堅守科學立場,儘管他們的日子有時候不好過。自然科學領域也有一些醜陋的事情,例如原蘇聯的生物學家李森科,就是一個壞的典型。

第三,社會科學比起自然科學,有更多的門戶之見,這也讓人們對它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如果同一研究題目產生幾種研究結論,又說不清哪一種是比較正確的,那麼,這種研究就讓人生疑了。例如,現代國家的政府放棄貨幣發行權會怎麼樣,不同的經濟學家說法是不一樣的,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肯檢驗這些說法,這是一個小分歧。還有更大的分歧,例如自由主義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也是多年論戰,莫衷一是。社會科學的各學科之間也有很大的門戶之見,經濟學近幾十年裝備了新的"武器",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大大拓展了,引起其他學科的不滿。總之,社會科學領域比自然科學領域要熱鬧得多。

總體上看,科學在發展,社會科學也在不斷進步,隨著研究環境的改善,人們不會再輕易否定社會科學的重要價值。

波普的證偽原則與試錯法

陳成斌(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波普(KarlRaimundPopper)是二十世紀英美哲學界其中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儘管有些人以為他和邏輯實證論者很接近﹐但他的思想其實是與邏輯實證論者有著南轅北轍的分別。波普的哲學研究範圍包括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和形而上學等﹐而他在科學哲學中發展出來的證偽原則和試錯法則是他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

換言之﹐若我們能對他的證偽原則和試錯法有一概括認識﹐則可以此為主線貫通波普全部的哲學思想。波普以為﹐要判斷一個理論(Theory)是否科學理論﹐重點並不在它能被證實(verifiable)﹐而是在於它能被證偽(falsifiable)。科學命題一般都是全稱命題。

比方說﹐現有一命題「所有烏鴉都是黑色的」。波普認為﹐這是一科學命題的理由不在於它能被證實-事實上﹐不論我們找來多少只烏鴉都不能證實這命題。相反﹐只要我們找來一隻非黑色的烏鴉便能證偽這命題。因此﹐波普認為科學命題只能被證偽而不能被證實。

在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以下兩點﹕

(一)﹕波普認為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被證偽的能力(falsifiability)﹐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科學命題都是假的(false)。若我們已知一命題為假﹐則我們會將之摒棄不用﹐只是科學命題必須可能為假﹐不可能為假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波普便曾以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創造論和進化論等都不是科學理論(他後期否定了進化論非科學理論之說)。

(二)﹕波普認為不同理論的被證偽能力可以有程度上之差異。有些人會因此將之與用概率(probability)來解釋「證實」相混淆。事實上﹐證偽原則是和表達真實性的概率相反。換言之﹐一理論的可被證偽性越高﹐其之真實性概率便越低。波普以為﹐一理論的內容越複雜﹐其可被證偽之可能便越高﹐並且其可能為真實之概率便相應減低。例如說﹐今有以下兩個理論﹕(1)地球是橢圓形的。(2)地球是橢圓形﹐且其運行之軌道也是橢圓。

明顯地﹐(2)比(1)有更多的內容﹐而且較大可能被證偽。

從上述的說明看來﹐我們不難發現波普是如何反對歸納法在科學上的應用。以往﹐休謨曾對歸納法作出批判﹐認為人在經驗這基礎上使用歸納法並不能獲得知識。一些哲學家(例如﹕卡納普R.Carnap)便曾利用概率來重新詮釋歸納法﹐希望能使歸納法得到合理的基礎。

他們認為﹐使用歸納法能讓科學家找到具有高真實性概率的理論。波普依據證偽原則反駁以上這個說法。他認為﹐科學的理論往往是大膽的假設﹐它們的真實性在概率上應該很低。事實上﹐內容越多的理論其真實性概率便越低。如果要用真實性概率作為歸納邏輯來衡量科學理論﹐則必會導致要求理論內容越貧乏越好的情況。比方說﹐重言句(Tatulogy)的真實性概率為一﹐又不能被證偽﹐但卻沒有經驗內容。

因此波普認為以真實性概率為基礎的歸納法並不符合科學事實。波普既以為歸納法不可行﹐他便反之相信科學應建基於演繹推理﹐其方法則是「試錯法」。試錯法是在證偽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其方法是首先提出一理論假設(Hypothesis,現在這裏簡稱為H)﹐然後再看我們能否找出其意函的證據(Evidence,現在這裏簡稱為E)的反例﹐以作出證偽。這是「否定後件推理」(ModusTollens)的邏輯﹐亦即﹕

H-->E
~E
-----------------
~H

當我們得到~H後﹐便再提出另一更符合事實的論證﹐然後重複使用試錯法。可以說﹐試錯法是沒有休止的。基於波普的證偽原則﹐科學理論永不能被證實﹐我們只能將「不好」的理論除去﹐留下較好的假說﹐但永不能言那一理論為最後的事實。總括而是言﹐我們只能找出「假」的理論﹐但不能有「真」的理論。科學理論只能被證偽而不能被證實﹐試錯法也就是這樣的一種建基於演繹邏輯和證偽原則之上的方法。

儘管波普的理論有其獨特之處﹐但內裏的問題實也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首先﹐證偽原則並非適用於所有的科學。有些時候﹐當科學家發現證據與假設不符時﹐他們會加入「輔助性假說」(AuxiliaryAssumption﹐今簡稱為A)而非即時否定該理論。例如﹐以往天文學家的觀察發現天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牛頓定理所計算出來的結果不同。但人們並不會即時否定牛頓定理。反之﹐英國的亞當斯(J.C.Adams)和法國的勒維裏葉(Leverier)提出輔助性假說﹐認為牛頓定理沒有錯﹐並預測只是天王星外太陽系內尚有一顆行星﹐因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最後﹐結果證明他們猜對了﹐而那顆行星我們今天稱之為海王星。這例子說明了有時科學理論是需要輔助性假說而不是證偽原則。事實上﹐輔助性假說亦令試錯法出現一個難題。若科學是一些理論和輔助性假說一起以推測結果﹐則我們必須先確定輔助性假說然後才可證偽任何理論﹐其邏輯形式為﹕

(H&A)-->E
~E
A
--------------------
~H

可是﹐根據證偽原則﹐我們是不能證實任何科學理論﹐也就是說﹐包括輔助性假說都不能被證實。因此﹐證偽原則和試錯法便在這裏出現衝突。

證偽原則的另一缺陷是只適用於全稱命題而不能用於單稱命題(Existential Statement)。比方說﹐我們只要找來一隻非黑色的烏鴉便能證明「有些烏鴉不是黑色的」﹔但不論我們找來多少只黑色的烏鴉﹐我們也不能證偽這命題。其實這是邏輯上的一個特性。「有些烏鴉不是黑色的」是「所有烏鴉都是黑色的」的否定句。也就是說﹐從這兩句的邏輯關係看來﹐當一些證據能證偽一些假設的同時﹐它們也可以證實另外一些假設。

波普的理論本質上是屬於二十世紀英美分析哲學和經驗主義下的產品。可是﹐波普的思想除了一樣是以經驗和邏輯為基礎外﹐他和與之「同源」的邏輯實證論有著各樣的不同。除了上文所言的證偽與證實之分別﹐波普的理論還予人一種科學不能說明世界為何的感覺﹐因為科學既只能被證偽而非證實﹐則我們現有的科學只能算是大約﹐即使有實用的功效也沒有發現真實的能力。比較而言﹐波普的科學觀在這一點上倒是近似如孔恩(Kuhn)的科學歷史主義多於邏輯實證論了。

其實﹐不論從理論內容或出現時間上﹐波普都是介乎於邏輯實證論和科學歷史主義之間的人物﹐是否「承先啟後」則有待考證。也由於他和兩者之間還是有著種種的不同﹐因此來自這兩派的批評是可以預見的。波普的證偽原則不單出現在科學哲學﹐而且也用於政治哲學和其他哲學範疇。無可否認﹐雖然他的理論有很大的創造性﹐但同時也有著不少問題﹐因此最終他的理論只能是邏輯實證論和科學歷史主義以外的第三種選擇﹐而不是科學哲學的主流。無論如何﹐面對這麼一個富創造性的哲學家和哲學理論﹐我們仍是能由此得出不少啟發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