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國內地活躍的代理商已經超過500個,多數都是通過各種培訓、諮詢形式繞道進入內地市場
朱丹(化名)的MSN幾乎每天24小時都線上,而且一直顯示為忙碌狀態。始終垂下的落地窗簾讓原本就不怎麼採光的房間顯得更陰暗,她的臉色看起來很憔悴。
父親來上海看她,朱丹只能暫停了手頭的很多工作,"畢竟這並不是什麼很見得光的事情"。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內地網路炒匯經紀人的日常生活:顛倒黑白的作息以及24小時的網路生活。
在中國監管層開始重新加大打擊非法網路炒匯力度的時候,朱丹這樣的經紀人正在考慮自己下一步的工作該怎麼做。龐大的網路炒匯群體
在合法外匯買賣仍然局限在通過銀行操作的中國內地,像朱丹這樣的網路炒匯人並不少見。
出於對外匯資本管理的考慮,中國外匯監管部門目前仍只允許個人投資者通過境內銀行進行外匯買賣,這也通常被稱作"實盤",即有多少資金便相應購入多少外匯。而網路炒匯多數是個人投資者通過境外經紀機構,利用互聯網進行保證金交易,保證金交易通常能通過杠杆將交易數量擴大數百倍。後者在民間有著龐大的市場。
朱丹說,網路炒匯相比實盤操作最大的優勢,便是能利用全球幾個外匯交易市場的銜接24小時交易。"晚飯後到睡覺前是最好的賺錢時間,這不影響白天工作,而且此時也是一天當中匯市波動最大的時段,我通常是白天桌前炒股,晚上床上炒匯。"
很多中國內地的網路炒匯人士進入這個市場都是緣于外匯經紀商的培訓。現在,在內地主要外匯諮詢網站,甚至財經媒體網站,隨處可見關於外匯投資的醒目培訓廣告。
"其實培訓也不過是些擦邊球,實際是在拉客戶。"另外一位元網路炒匯的人士說,他曾經參加過這樣的培訓,回來後叫苦不迭:幾乎每隔兩天,所謂的培訓公司就會給他打電話催其開戶,後來拗不過開了戶,卻發現跟想像中完全不同。
最直接的痛苦便是想要撤出資金的時候。
"我想提款時,卻不斷地被經紀公司通知填這個單子,填那個單子,然後等了又等,最後還是等不到款。最後索性連經紀人的手機都打不通了,由於自己做的本來就是國家禁止的事情,也不敢去報案。"上述人士說。
早在1992年到1993年,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曾在中國內地火爆一時。但據國家外管局的調查顯示,由於缺乏金融監管而失控,當時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客戶90%是虧損的。
1994年8月,央行、國家外管局、證監會、公安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查處非法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活動的通知》。此後,管理部門對任何形式的外匯保證金及外匯期貨交易一直持否定和嚴厲打擊態度。由於政策執行上的無力和網路監管的難度,在利益刺激下,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網路炒匯又形成了新的蔓延之勢。
最近,國家外管局就取締了天津、北京數家利用諮詢公司名義進行非法網路炒匯的窩點,並再次警示公眾遠離非法網路炒匯。
但這並不能阻止網路炒匯的蔓延。目前在中國內地活躍的代理商已經超過500個,多數都是在境外取得外匯交易經紀商資格的企業,偷偷通過各種培訓、諮詢形式繞道進入內地市場。
這種變化緣於中國內地外匯資金的激增。到今年三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就已經達到了8750.70億美元,國內居民的外匯存款也超過1000億美元。有外匯分析師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地下市場"。
混亂的經紀商市場
實際上,正是由於"地下市場"的無序發展,網路炒匯已陷入了混亂狀態。
四年前,朱丹放棄了在外貿公司的工作,開始為一家外匯經紀商做中國的代理。現在,她對這種生活感到了恐懼。
"這個市場真的很混亂,這也是我為什麼不想幹了的原因,我不想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朱丹緊皺著眉頭,習慣性地敲了敲電腦的鍵盤,"其實懂行的客戶並不是很受歡迎,往往瞅准了有閒錢卻又貪心的人下手。有些網路炒匯公司,為了急劇擴張業務,還不斷把很多善於騙術的人拉進來,這讓我感覺到恐懼。"
由於網路炒匯主要的盈利點在於外匯變動的"點差",很多經紀商便利用此做手腳。"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會'滑點',也就是當你看到320點,交易時顯示的卻可能是330點,因此很多交易難以下單,造成了匯民的損失。經紀商會假借網路滯後等理由,實際上點差都被公司暗扣掉了。"
有業內人士透露,更為嚴重的時候,很多國外經紀商甚至停掉了網路服務器,國內很難進行下單。
朱丹更擔心的還有拉攏客戶手段的鏈條。"其實找客戶的過程,像是傳銷,'殺熟'不眨眼。"
一家叫做FXSOLASIA 的公司就曾開展所謂"開戶"獎金活動,只要成功推薦朋友或親屬成為新客戶,新帳戶首次入賬金額在1000美元或以上,就將獎勵100美元存入帳戶。
朱丹說,很多客戶還以為占了多少便宜,自己一個人反復註冊,有的人因為自己吃了虧,又想從拉朋友入夥撈回來,於是這個圈子往往會越聚越大,最後資金往往會被交易公司抽走。
其實,境外交易商並不承認像朱丹這樣的個體經紀人是正式員工,他們沒有底薪和社會保障,收入完全依靠客戶的交易量多少。
但是境內經紀商的門面功夫卻又要絕對做足,一般都是在高級酒店或者寫字樓裏,租兩間大房子,一般小公司更加傾向於酒店,比較符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掩飾作用。
朱丹說,她最頻繁的一次,一個月換了7次電話。
不過真正像朱丹這樣想要撤出網路炒匯市場的經紀人並不是很多。由於長期難以得到有效遏制,經紀商不再忌諱新的監管。
"天津的案子實際上對業界沒有太大影響,我們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另外一位經紀人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