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評希拉蕊的經濟政見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6/08/16 19:02

美國民主黨提名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上周發表經濟政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她大致勾勒一幅中間偏左的經濟願景:緩步但顯著提升高所得者的稅率、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進一步強化社會安全網。

克魯曼以「智慧、勇氣與經濟」為標題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這個願景並未以誇大不實的承諾討好選民,也不像共和黨人士那般宣稱能夠讓美國經濟成長加速狂飆,作為其經濟提案的基礎。稅務政策中心對希拉蕊的評價是:她是一位「開出的支票有辦法兌現的政治人物」。

克魯曼提出的問題是:希拉蕊提出的經濟計畫平實無華,是否好得難以實現?難道不該把加速美國經濟成長擺在更優先的順位?



他表示,美國經濟已從2007年至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大幅復甦,但更長期經濟成長看來仍令人失望。部分因素是人口結構造成的。嬰兒潮世代年屆退休之齡,而工作年齡人口的成長幅度已減緩。與此同時,青壯成年人的勞動參與率走下坡,生產力增幅則陡降。

結果導致美國的潛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充分就業下可達到的經濟產能—已從1990年代末期的3.5%左右,降到現在的1.5%左右,這是根據國會預算處(CBO)的資料。有些人士認為,下任總統的首要施政目標,應是設法讓成長率拉抬到往年的水準。

但克魯曼引用神學大師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名言:「請賜予我能力,讓我能平靜接受無法改變的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事;賜予我智慧,去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克魯曼說,這句話也適用於經濟政策。

克魯曼表示,CBO的數據顯示,1970年至2000年期間,美國的潛在成長率相當穩定,在雷根總統或比爾.柯林頓總統任內的變化都不大;接下來,在小布希總統任內開始下滑,這種頹勢延續到歐巴馬總統主政的這些年頭。這段歷史顯示,要改變這種趨勢,並沒有捷徑可走。

克魯曼強調,他並不是說不該放手一試。他主張推動顯著高於希拉蕊目前提議的基礎建設支出,並大量舉債籌措基建支出財源,認為這麼做應能大幅拉抬成長率。但他也承認,只把提振成長的希望寄託於大手筆基建支出,「並不明智」。

同時,克魯曼說,專注於從事我們確實知道怎麼做的事(例如,如何提供人民基本的健保保障、如何提供基本的退休安全保障、如何提升低薪勞工的所得),而不是信口開河吹噓可創造神奇成長率以取悅選民,這麼做需要勇氣。

克魯曼指出,保守派人士承諾若上台執政,會帶來如夢似幻的經濟成長,卻未說必須刪砍社福計畫來籌措減稅所需財源。中間派人士敦促自由派人士把分配不均和社會公平問題拋在一邊、只專注於成長,避談讓美國民眾在政治立場上陷入分裂的真正議題。

克魯曼認為,希拉蕊坦承表明哪些事她想要做、經費來源在哪裡,並事先告知有些人必須繳納更多稅,這種「政策坦誠若能成為常態」,對美國是好事一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