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全球經濟烏雲 還沒消散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3/04/03 02:55

最近四周,我造訪索菲亞、吉隆坡、杜拜、倫敦、米蘭、法蘭克福、柏林、巴黎、北京、東京、伊斯坦堡、也遍訪美國。

所見所聞的心得是,全球經濟所面臨重重的考驗不曾遠颺。

在歐洲,歐元區分裂的極度風險以及西班牙和義大利市場損失,去年夏季因歐洲央行(ECB)表態支持主權債務而化解。不過,這個貨幣同盟的根本問題,諸如低成長、持續衰退、喪失競爭力、公私債龐大,都未解決。

此外,歐元區核心國家、歐洲央行和周邊國家之間的所談妥的重大交易,即忍痛撙節並改革以換取大規模的財政支援,如今卻不了了之。不僅歐元區周邊國家推動撙節無力,德國和荷蘭等核心國家推動紓困也顯力不從心。



周邊國家撙節的無力感顯而易見,義大利最近選舉反對勢力獲勝、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的街頭抗爭、如今賽普勒斯銀行紓困沒談成,正激起民怨沸騰。周邊國家處處可見,極左和極右的民粹政黨正在崛起。

同時,德國堅持賽普勒斯銀行債權人承受損失,是核心國家紓困無力感的最新徵兆。歐元區其他核心成員國不想讓納稅人過度涉險,也暗示債權人「自救」,不失為未來紓困的方式。

歐元區之外的英國,重振經濟也力有未逮,主要是受財政緊縮政策之苦,而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反撙節的民意也高漲。

在中國,領導層交棒過程平穩,只是經濟模式仍不變,正如前總理溫家寶名言所謂的「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中國的問題很多:沿海和內陸之間、城鄉之間的區域失衡;儲蓄和固定投資過多;私人消費太少;所得和財富失衡;環境大幅惡化,空氣、水、土壤污染,危害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

在中國和俄羅斯(在巴西和印度部分也是),國家資本主義日益根深柢固,這對經濟成長並非好事。總體來說,這四個國家(金磚四國)已熱過了頭,其他新興經濟體在下一個十年或許表現會更好:亞洲的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拉丁美洲的智利、哥倫比亞、秘魯;東歐和中亞的哈薩克、亞塞拜然、波蘭。

再往東,日本正試行抗通縮、拚經濟成長、重振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的新經濟實驗。

「安倍經濟學」有幾個元素:有日本銀行積極貨幣刺激政策;今年先有啟動需求的財政振興措施,2014年繼而有控制赤字和債務的財政撙節;為活絡貿易和生產力,將簽署多項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先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不過,安倍的挑戰十分嚴峻。能否靠貨幣政策成功抗通縮,仍不明朗;過度的財政刺激加上延後撙節,可能讓債務難以維持;安倍經濟學結構上改革的內容也很籠統。此外,與中國在東海領土爭議也不利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

在這脆弱的全球環境下,美國反而成為一線希望?美國出現不少正面的經濟走勢:房地產正在復甦;頁岩氣和石油可望降低能源成本並提升競爭力;就業也有起色;亞洲勞力成本上升,生產自動化,也強化製造業復興;積極量化寬鬆對實質經濟和金融市場都有助益。

簡言之,已開發經濟體中,美國相較情況最好,其次是日本。歐元區和英國仍陷於衰退,緊縮貨幣和財政措施雪上加霜。新興經濟體中,中國若結構改革延宕,明年下半年可能面臨硬著陸,至於金磚四國其他成員需要擺脫國家資本主義。其他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雖展現比金磚四國更多動力,但實力尚不足以扭轉整個全球潮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