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馬丁沃夫:全球經濟復甦並非無望 勝敗關鍵就看政策退場時機



來源:鉅亨網
日期:2013/01/30 21:54

IMF 總裁拉加德在上周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我們雖然已經躲過崩潰,但是仍需小心謹慎,2013 年將會是成敗關鍵的一年」,而《金融時報》主筆馬丁沃夫 (Martin Wolf) 對此看法亦大表認同。

上周全球商界人士、政治領袖、學者齊聚瑞士達沃斯 (Davos),與會眾人都喘了一口氣,這是自 2007 年來首次討論主題沒有聚焦於金融災難議題。然而,雖然高收入國家沒有墜入深淵,但是卻也不保證其能快速恢復成長,雖然經濟有天或能再度成長,但這件事沒人能確認。

馬丁沃夫指出,根據各項指標觀察,現在「信心」的確是改善了。例如可作為違約風險指標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 (LIBOR) 和隔夜拆款交換利率 (OIS) 利差縮小了,以歐元計價的話已經降至 10 個基點,美元則降至 16 個基點;股市也已經逐漸走出 2009 年的低潮期,特別是美股表現強勁;另外,歐洲各國債券殖利率也持續回落中,幾個歐豬國的債券利率已降至較為安全水準,例如意大利現為 2.6%,西班牙則為 3.4%,國家主權信心改善,銀行業的信心亦增強。



而這種信心改善不僅限於高所得國家。據世界銀行今年所發表之報告,流向開發中國家資金已經又創高峰,開發中國家的債券利差自 2012 年 6 月以來已經下跌 127 基點,顯見信心改善是全球的現象。

而這種樂觀又是從何而來呢?馬丁沃夫指出,其一原因在於大家最為恐懼的災難沒有發生,例如歐元區的崩潰或是美國的財政懸崖問題;另一原因則在於,金融海嘯後全球已經開始調整,特別是美國,其私人槓桿率、房價皆已經取得顯著的再平衡,美國私人債務占 GDP 已經回到 2003 年時的水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於決策者能力信任的提升,這段期間各國央行為了挽救經濟,皆祭出了超寬鬆貨幣政策。

但馬丁沃夫表示,即使如此,全球經濟距離輝煌的黃金時代還是很遠。根據最新的世界展望報告,IMF 估計今年美國 GDP 為 2%,日本為 1.2%,英國為 1%,歐元區為 -0.2%,相較之下新興國家則能有 5.5% 的經濟成長,全球經濟顯然有兩種轉速。

隨著時間,信心提升應該能推動成長,不過這也唯有當信心能夠持續的狀況之下才能實現,而問題就在於能否持續。馬丁沃夫認為,對於未來展望樂觀和悲觀的理由皆存在。

馬丁沃夫指出,悲觀的一大理由為高收入國家仍然深陷蕭條中,長時間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就是指標之一,另外,由高收入國家的赤字規模也可以觀察出這一點,且儘管有大規模政策支撐,經濟依然疲軟。

六大高收入國家中,只有美國和德國去年第三季產出較高,但即使如此成長幅度仍然很小,美國為 2.5%,德國則是 2%。法國、日本、英國、意大利都低於金融危機前的高峰,法國、英國成長停滯不前、日本不穩定、意大利更是崩跌,簡直是慘不忍睹的畫面。

雖然歐洲央行成功的藉著德國承諾收購主權債券的支持,消除了歐元區崩潰的極端風險,這是兵不血刃的勝利,但是這並沒有告訴我們一旦歐洲央行真的必須要出手時又會是怎樣的情況,歐洲央行或許會被迫兌現承諾收購債券,但沒有人知道屆時到底會如何,特別是要是那些國家不再堅持當初說好的條件時。

另外,亦該設想財政、貨幣政策施行不當的後果,經濟緊縮政策無論是施行的過快,或是過晚都可能造成危險,要是過快可能會致使經濟復甦中斷,但要是為時過晚,通膨預期可能已經又再一次深入人心了。

有些人甚至認為通膨已經正在醞釀了,尤其現在日本又採用了「安倍經濟學」,通膨的風險似乎更甚以往。然而,馬丁沃夫質疑這樣的看法,他更擔心的是不成熟的緊縮政策,他指出,各國決策者能否成功的控管相關風險令人質疑。

不過,也不是沒有對未來樂觀的理由。雖然有時令人失望,但新興經濟體持續展現活力。隨著經濟再平衡,加上能源革命,美國或許亦能有超乎預期的表現,日本也有可能能逃脫通貨緊縮低迷。最後,私人資本重回歐元邊陲國或許能帶動消費信心和支出的良性循環。

馬丁沃夫認為,各地的成功關鍵都在於能否把握特殊政策的退場時機,大規模的財政、貨幣政策支持還是有其必要,若是決策者持續努力,今年將會是全球更接近全面復甦的一年。

沒有留言: